关注心理世界:倾听孩子的声音

[导读] 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

1 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

小茹(12岁):除了学习,我什么也不能干!

应试教育体制下,成绩成为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但过度的关注学习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李末花:好多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二年级就不想上学了。

贾红光:我参加调研时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县级学校,小学阶段学生成绩排名都很靠前,但是上了初中后成绩就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孩子潜力被过度发掘,被动的学习没有体验到乐趣,到了某一阶段就再也学不进去了。

崔 杰:孩子们会觉得只有学习而没有生活。

过度的关注学习只会适得其反,哪些因素造成了家长们过分的关注学习成绩?

李末花:从众心理,家长们也是被周围环境影响的,现在全社会都在渲染只有好的教育、好的成绩才会有好的未来,家长们不自觉地被同化了。

史巍莎:孩子处于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中,但是家长却把自己的社会价值评判带给孩子,通过对孩子的要求间接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谢红俭:家长们并没有看到真实的孩子,成绩是一个指标,但不是全部。父母们担心孩子的成绩,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虚荣心,也有可能是担心孩子没有一个好的未来,或者因为成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孩子说“我们不是学习的机器”,家长应该如何回应孩子的声音?

程广军:家长一定要清楚,上学的时候考高分与未来拥有幸福人生并没有直接关系。孩子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的乐趣,关注孩子的特长和优势,而不是一味地盯着学习。

王晓丽: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李末花:孩子的快乐成长,要比学习好更重要,愿意帮你做事的孩子,会让父母更有幸福感。

贾红光:对孩子最重要的不是仅关注学习,而是更加关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因为身心健康了,学习就会超常发挥。这是根源性的关注。

陈超魁: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独特性,不要用单一的指标来要求孩子。对于学习要分阶段来看,在小学初中的时候,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学习压力;到了高中的时候,要引导孩子接受生活被学习挤压的现状,学会调整适应。

谢红俭: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但是生活除了学习,还有其他,父母要把焦点落回到自己身上,不要因为学习而压抑了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

专家建议: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就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父母应该努力培养孩子的最优智能,而不是盯着孩子的弱项恼了自己、伤了孩子。

2 父母吵架,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燕子(11岁):你们吵架的时候,我在听,你们知道吗?

“哪个家庭不吵架?”“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父母总是用这样那样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也从不觉得夫妻激烈争吵过后需要跟孩子解释、道歉,甚至都不去掩饰。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

谢红俭:好多父母认为自己吵架和孩子没有关系。但是他们不知道,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超出他们的想象。作为家庭的一员,孩子想要参与进去,当父母们情绪激烈甚至彼此谩骂的时候,孩子会担心害怕、恐惧不安。在一个沙盘个案中,一个平时看起来非常乖巧的孩子通过沙盘呈现出了家庭环境带给他内心的冲突和不安。

王晓丽:当父母之间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会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作为一个在场者,孩子会缺乏安全感,成为讨好者、迎合父母,因为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力量,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不敢去防卫,没有力量维护自己。父母之间的冲突会形成模式,妨碍他以后去爱他人的能力。

李末花:夫妻吵架的时候相互诋毁对方,会影响孩子心中父亲或者母亲的形象,影响他未来对异性的看法。

父母的现状是孩子未来生活的范本,当家庭发生冲突时,父母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李末花:夫妻之间有争论是正常的,但是不能成为一种常态。要多秀恩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史巍莎:父母之间有问题还是要说出来,要沟通,冷暴力对孩子影响更大。

谢红俭: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激烈冲突,一旦发生了,避免恶意中伤、人身攻击,事后及时向孩子解释,吵架只是父母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爸爸和妈妈都是爱你的,我们争吵,不是你的过错。

贾红光:家长要学会情绪管理,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程广军:告诉孩子,父母之间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发生了争执,这个争执和孩子无关。父母吵架后最好能在孩子面前和好。

专家建议:

孩子都生活在父母的能量场中,良好健康的夫妻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完整画面。

3 有了弟弟妹妹,爱和沟通是良方

雯雯(9岁):有了小宝宝,妈妈你还爱我吗?

二胎政策的放开,宣告独生子女一代的终结,许多家庭都开始着手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那么大孩子们是如何看待的?

李末花:我带的这一届学生,四年间18个孩子迎来自己的弟弟或妹妹,因为关注度减少,孩子们有很多怨言。

谢红俭:每个孩子都想独享父母的爱。

陈超魁:对于大孩子来说,会有两个方面的缺失:爱的缺失和物质的缺失。

史巍莎:父母总是会对老大要求更多,希望他们承担更多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但是有时候又会忽略掉老大的感受,比如:当孩子们发生争吵的时候,不管谁对谁错,都会对老大说一句:“你是大的,你要让着弟弟妹妹。”

孩子发声的背后,有着哪些方面的原因?

李末花:之前的教育方式,并没有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分享爱。有了二胎以后,家庭的焦点开始转移到新生命上,有的是父母真的没有关注到大孩子,有的则是父母虽然关注,但是因为精力分散,关注度下降,孩子感觉到和以前不一样了。

谢红俭:随着父母的焦点转移,孩子感到自己被冷落。一些家长在遇到事情时候,习惯性归责给老大,通常会先关心小孩子,然后才是大孩子。

家长要如何引导大孩子的情绪?

崔 杰:要让大孩子参与进来,和他分享小生命到来的快乐。

史巍莎:允许孩子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在自我和责任之间,做一个平衡。

谢红俭:父母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要让大孩子明白,新生命的到来不会分薄现有的爱,只会多一个亲人来陪伴你。

专家建议:

父母要向大孩子充分地表达爱,生二胎需要一个家庭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从物质到精神,在准备过程中,大孩子是一个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4 管太多,容易适得其反

小苏(15岁):我长大了,不要像管小孩子一样管我。

父母的眼光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目光却在远方。他们已经长大了,父母却并未觉知,父母想要用自己的经验去为孩子规避风险,孩子们却想要自己去碰触世界。

贾红光:我女儿就经常在买衣服方面与妈妈发生分歧,她想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妈妈则总是给她买妈妈喜欢的。

李末花:孩子想要独立的空间,开始反锁自己的房门,想要享受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

史巍莎: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但是父母并不这么认为。

父母与孩子发生分歧背后有哪些因素呢?

史巍莎:15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他们想要张扬自我,男孩子开始在意自己的发型,女孩子开始扎耳洞。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同伴关系。但父母往往不能够接纳孩子的这种变化,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陈超魁:孩子想要自我成长的能力与自由,所谓青春期的逆反更多的是之前教育的积累的欠账:父母否定孩子,妄加评议。青春期不一定有叛逆。

谢红俭:父母并没有觉察到孩子真正的需要,认为与孩子是一体的,缺乏边界感。

面对孩子们想要自由与空间的呐喊声,家长们应该如何做?

程广军: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在不伤害道德,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该经历就去经历,该体验就去体验。

贾红光:不同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特点,家长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正确看待孩子每个阶段的变化。孩子有自己的选择,他们可以为自己做主。

谢红俭:有一种爱是得体地放手。经验是没有用的,有些事情必须自己去体验。孩子是流动的,想法是瞬间的,我们要走入孩子,跟上他的脚步,分享他的体验,他会带着我们走向一个更精彩的世界。

5 父母和孩子,彼此间要有一定空间

小明(17岁):不要因为我,放弃你自己的生活。

“自从有了你,我的内心变得好柔软。”父母想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孩子,面对父母全身心的爱和付出,孩子有着怎样的心理?

李末花:我们对孩子过度关注,一旦稍微有点缺失,他就特别敏感。

史巍莎:父母对孩子关注太多,孩子的成长空间被挤压,感到窒息。

谢红俭:孩子会很自责,觉得爸爸妈妈都是因为我才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家长应该如何协调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呢?

贾红光:父母要学会体验自己的情绪,收回自己的期待,寻找自己的价值,管不好就放手,把握道德边框即可。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做好榜样,自己学习进步了,孩子也会随之成长。

史巍莎:有的父母是因为忙碌失去了自我,有的父母本来就没有自我,所以父母首先要找到自己,学会爱自己,才能找到正确跟孩子相处的方式。

李羽菲:父母不能把孩子当成全部,一味地满足孩子,会让孩子的人生出现无意义感,找不到自己的重点。

谢红俭: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给彼此尊重和空间。有时候放手之后,反而得到了。有一个女企业家叫王秋杨,她并没有很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但她是孩子精神上的榜样,孩子以她为骄傲。有自己的精彩、有自己的生活,才能真正地去帮助孩子,营养他们的内心。

专家建议:

最好的关系,就是相互滋养、相互成全。一个拥有完整人生的你,才能给予孩子最富足的爱。最高境界的陪伴,就是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在灵魂和精神上足以担当对孩子的引领。

嘉宾语录:

孩子顶撞的不是父母,是父母错误的管教方式;听孩子表达他的感受很重要。——程广军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自己成长。——贾红光

想要孩子精彩,首先自己精彩。坐下来当孩子的听众,只是倾听,不指指点点,不随意评判。——李末花

担心就是诅咒,我们要蹲下来去倾听孩子。——崔杰

一个幸福的家庭,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坚强和脆弱,都允许如他所是。学会用心生活、智慧陪伴。——王晓丽

听见与看见,理解才会发生。——史巍莎

和孩子坐下来,吃一顿饭,玩一会儿游戏,读一本书,听他说说心里话。——李羽菲

陪伴、倾听、尊重、民主,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法宝。——陈超魁

有些常常责怪孩子不听话的父母,可能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听过孩子说话。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谢红俭

结语

每一个父母都曾经是孩子,曾经年少时,无法大声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长大后,做了别人的父母,又在无意中以爱之名压抑了孩子们发声……童年不是为了长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为了童年本身,为了体会孩子时才能体验的事物而存在的。孩子是来取代我们的,他们是一粒种子,有着自己的花期和生命力,我们只需要陪伴、欣赏,静待花开。回到生活,回到自己,回到一切一切的原点;让爱流动,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改变,从当下开始!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