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两会深化改革推进文化发展

[导读] 晋城两会提出: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继续推进文化低保工程,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为全省4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之一,我市在全省第一家基本完成了规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先后被表彰为山西省文化建设先进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我市调研时,对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更高的要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继续推进文化低保工程,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针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进一步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两会”代表委员们展开热烈讨论。

积极引导 加大扶持力度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撑。我市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现存宋金以前的地面结构古建筑占全国1/3,居全国之冠,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首先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苏红平代表说,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应加快制订出台晋城市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参与文化建设。政府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对文化产品的采购以及对内容生产企业进行补贴,鼓励文化企业发展。传统文化产品要向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而新兴业态企业大都弱小,政府部门应当给予一定补贴,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调动其积极性,激活文化消费市场。

张建军委员说,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尚缺乏大项目引领,今后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奖励机制。一是将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优先文化产业用地,并给予地价上的优惠,将具有行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集聚,形成行业集聚区和辐射区。二是用好文化产业奖励扶持资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奖励优秀文化企业,鼓励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立足实际 打造特色产品代表委员们认为,晋城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打造具有晋城特色、太行风情的特色文化产品。近年来我市参与创作或拍摄的电视剧《黑金地的女人》、上党梆子现代戏《赵树理》、动画片《白马少年》、动漫片《大耳朵爷爷历险记》等,都是结合晋城的当代生活或历史传说所创作的具有晋城特色的文化产品,这些被打上晋城标记的文化产品,既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缩影,也是宣传晋城的名片。

陈健康委员说,面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应成立专业的团队,将一些民俗、典故、传说、戏剧、景点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如皇城相府、珏山、王莽岭、蟒河等,可以把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统筹开发,形成新的文化旅游产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如高平农耕文化,泽州、阳城煤铁文化,沁水民俗等,可以在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新兴文化业态等方面进行研发,把文化注入产品中,不但可以提升产品竞争力,也可以人们更多地认识、了解晋城

原向东代表说,应当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突出打造“两大品牌”:一是要集中打造“太行山”这个文化品牌,以此来扩大晋城的文化影响,吸引文化产业投资,推进文化产业交易,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把晋城建设成中国的优秀旅游目的地。二是要加大对我市黑陶、琉璃、刺绣等行业的研发力度,真正把晋城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基地。

司剑虹委员说,应以晋城老城的怀覃会馆、观巷街、下元巷张院、马骏故居、景德桥、古书院等为主,精心策划,整体包装,着力打造“老晋城”精品一日游旅游线路,让游客通过“老晋城一日游”增进对晋城的了解,重新审视晋城的另一面。晋城不仅风光无限、活力四射,充满现代气息,而且历史悠久,文风醇厚,是一座值得住下来细细品味的精致小城。

注重基层 改善文化民生代表委员们认为,基层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高群众文明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的基层文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了广泛关注。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比,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相比,基层文化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应当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让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张民政代表说,农村基层文化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缺少这一环,新农村建设便不可能实现。加强文化建设,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应该放在农村,应当着力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不断需求,进一步改善文化民生,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议今后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继续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集中用于农村重点文化项目、文化精品、群众文化项目、特色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以及文化交流、历史文化遗存、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和保护。整合城乡文化资源,推进城乡文化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开发拓展文化消费市场,促进城市文化多下乡、常下乡,不断加大向农村的辐射力度,带动农村文化通过展演、调演等方式多进城、常进城,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进一步弘扬特色,促进繁荣发展。

苏红平代表说,发展农村文化,关键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基层党委、政府应该切实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自己的日常工作范围,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健全农村文化评价机制,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同时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将基层文化建设植根于人民群众中,将文化建设过程当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来抓,将农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点方向。

(记者 李耘)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