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偏远贫困山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导读] 卓有成效的帮扶,促进了偏远贫困山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09年以来,全市重点帮扶了583个贫困村和革命老区村,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15.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贫困村群众脱贫增收和社会各界帮扶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

陵川县杨村镇杨幸河村鸿生10万头养猪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这是该村今年引进的农业调产最大的项目,总投资1.5亿元,最让村民期待的是这个项目投产达效后,可安排200余名劳动力,预计可让村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

杨幸河村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在下乡住村活动中,住村干部帮助杨幸河村确定了规模养殖、劳务输出、林果经济三大产业发展规划,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倾斜,先后投资40多万元扩大养殖规模,新上鸿生10万头养猪项目,还帮助村里完成了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等各项工程建设。村民们高兴地说:“两年里村里变化很大,街道路面硬化了,环境卫生整治了,还办起了万头猪场、养鸡场,打工挣钱也不用出村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杨幸河村之变是我市开展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市农村小康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涌现出了皇城村、东四义等一批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小康村,但截至2008年仍有500多个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贫困村。这些偏远山区农村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民增收困难,成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2008年12月30日,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实施城乡一体、扶贫攻坚双轮驱动战略,市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针对偏远山区贫困农村存在的农民增收难、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突出问题,确立了“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综合性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决定从2009年开始集中利用3-5年时间,基本解决510个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确定首批帮扶210个重点村。2010年,在巩固上年重点帮扶村的基础上,又启动了150个贫困村的脱贫解困任务。2011年,市第六次党代会对扶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十二五”期间,基本消除人均收入5000元以下的发展滞后村、基本消除50人以下的山庄窝铺的目标,扶贫攻坚再加力度。

为推进扶贫工作,2009年以来,我市实行了市四大班子领导每人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组成部门结对帮扶贫困村。2011年,根据省委要求,结合实际,又启动了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市县单位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帮贫到户活动,市县两级启动936个包扶村,一定五年不变,确保收入翻番。今年以来,我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开展下乡住村活动,市四大班子领导“三联一住”,每人联系一个贫困乡镇,进一步掀起了扶贫开发的新热潮。在扶贫工作中,我市创新机制,实施结对帮扶、产业帮扶、人才帮扶、资金帮扶。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以晋煤、兰花为代表的企业界鼎力相助,帮资金、帮技术、建产业。尤其是近两年来,结合全省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全市投入巨资,帮助贫困村和革命老区村开展道路、饮水、卫生所、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缓解了贫困农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远等实际困难,贫困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变输血为造血,各级各部门瞄准见效快、覆盖面广、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项目、中小微企业项目,特别是与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相结合,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贫困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全市扶持种、养、加等产业项目1200多个,带动了近10万农民就业增收,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贫困村由512个减少到150个。

卓有成效的帮扶,促进了偏远贫困山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09年以来,全市重点帮扶了583个贫困村和革命老区村,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15.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贫困村群众脱贫增收和社会各界帮扶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难点正在加快突破。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