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蓝天碧水再现 城乡绿意盎然

[导读]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市在生态建设方面投入最多、变化最大的时期。十年来,我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绿色晋城、打造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克服重重困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环境生态建设大步跨越

秋日的西秀园内河水清澈,绿意盎然,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2年的59天增加到2011年的354天,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今年截至9月30日,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70天;

全市森林覆盖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1年年底达到39.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不足30%,增加到45.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5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化整体水平全省领先;

……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市在生态建设方面投入最多、变化最大的时期。十年来,我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绿色晋城、打造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克服重重困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空气更好了,城市更加宜居。”这是每个晋城人最深切的感受。

造林绿化让绿成为主色调

1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增加人民福祉为根本,注重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统筹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统筹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全力提高人居环境水平。

从2003年起,按照“一片两河、三横四纵、五环千村”的林业生态建设布局,打响了荒山绿化、村镇绿化、通道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厂矿区绿化“六大战役”,在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营造生态防护林体系,在沁河、丹河两大流域营造水源涵养防护林体系,在低山丘陵区建设干果经济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采取户退户还等多种形式调动和保护广大群众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太行山绿化工程,探索出绿化生态型、生态园林型、园林游憩型3种示范模式整体推进村镇绿化。

10年来,我市共完成造林149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达1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已有987个村达到生态园林化建设标准,其中绿化生态村570个,生态园林村361个,园林游憩村56个。2005年我市率先在全省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7年在全省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08年市区东、南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同时,我市按照“突出生态优先,注重服务百姓,着力提升景观,构建和谐园林”的工作思路,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相继实施了城市出入口景观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用3年时间完成了市区东南北三个出入口的生态绿化,塑造了靓丽的城市窗口;实施了公园精品改造、广场功能完善举措,加大了小游园的建设力度,并按照“建一路、绿一路、花一路”、“一街一树,一路一景”、“绿随路建、路通街绿”的原则,以创建精品街道为目标,打造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精品街道;加大了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完成了白马寺山登山步道和两侧绿化工程,白马寺山沉陷区生态综合整治正在加速进行。截至目前,市区共建成了泽州公园、玉龙潭公园、儿童公园等6个大型公园,建成百丽园、西秀园、水杉园等14处小游园,基本实现了市民出门500米就有公共绿地的目标。加强村庄绿化,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300个农村绿化任务,目前村庄绿化工程正在全面推进。

随着一系列生态工程的推进,我市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久违的丽日蓝天重回我们身边。如今,无论你漫步在绿树掩映的泽州路上,还是驱车行驶在环城高速路上,会发现自己无时无刻不置身在绿色美景中。“出门就是绿,城市像花园”正是广大群众对身边环境的最深切感受。

减排治污还城市蓝天丽日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丰富的煤炭资源有力支撑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整个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2001年、2002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分别仅有28天、59天,首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连续两年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名倒数第二。

知耻而后勇。面对严峻的环境压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从2003年起实施了“蓝天工程”,对市区及周边15家重点工业企业实施了关停搬迁和改造,成为全省11个市中唯一市区没有污染企业的城市。同时对市区128台常年运行的燃煤锅炉实施了清洁能源改造,积极开展了扬尘污染防治和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工作,生态环境极大改善。2006年12月,我市出台了《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五年时间,全市共关停钢铁企业105户,关停水泥企业12户,关停电石企业9户,关停电力企业11户。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每年可减少能源消费600余万吨标煤,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关闭各类污染企业868家,714家重点企业实现全面达标。

随着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企业。我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日益变好。市区空气二级以上天数一路攀高,增加到2011年的354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2001年的6.51下降到2011年的1.70。2006年,我市建成全省首批省级环保模范城市,2007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空气质量显著改善重点城市,2010年荣获第六届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2011年荣膺全球环境保护最高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称号。

碧水清流重现“江南水乡”美景

水是生命之源。有着晋城母亲河之称的沁河、丹河,水流量大、水质好,世世代代哺育着两岸人民。然而,由于工矿废水、生活污水常年直排,沁河、丹河不堪污染之重,在本世纪初逐渐失去往日容颜,变成了脏水河。

拯救母亲河刻不容缓!2003年,我市开始实施“治丹保沁”战略,在丹河流域不再审批新建涉水项目;在沁河流域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实施总量控制,确保沁河、丹河水质明显改善。

2008年,丹河人工湿地工程在金村镇开工建设,总规划用地1684亩,采用垂直流人工湿地科技建设模式,在130亩的湿地范围内铺设碎石填层,种植芦苇、香蒲、花叶、水葱等植物100多万株,通过微生物吸收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2010年,一期工程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染河水近3万吨,同时形成了1500米长的景观水面;二期工程于今年5月份全面完工投入试运行,试运行效果良好,初步形成日处理污染河水5万吨的能力;三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预计明年上半年可完工。整个工程全部完工以后,可形成总面积为26万平方米景观水面,丹河流域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恢复。同时,我市把沁河综合治理工程列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和转型发展标杆工程,治理的重点是张峰水库下游至八甲口河段,长约76公里,覆盖范围约120平方公里,涉及阳城、沁水两县五个乡镇,全力打造集河道防洪安全、山水风光游览、郊外休闲度假、古堡寻幽探奇、现代农业观光体验、特色城镇与绿色工业景观展示为一体的百里沁河生态风光带,目前各项工程正在紧张有序推进。

水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是城市之魂。然而,随着城市逐渐扩大,人口不断增加,曾经清澈见底、鱼儿畅游的纵贯市区的东、西“两河”,却成了污水横流、臭味熏天的“龙须沟”,严重影响着群众的健康和市容市貌。为此,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治理市区东西两条污水河。2003年6月,“两河”治理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2.9亿元,治理河道9.05公里,总面积620万平方米,首先将西河打造成了一项集河道治理、园林景观、排污、泄洪、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一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工程于2004年10月1日竣工。2006年12月,东西两河综合治理工程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城市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市委、市政府继续把“水”放在了城市建设的核心位置来谋划,决定“十二五”期间对主城区内的白水河、东河、西河、花园头河、回军河等五条河流进行综合整治,打造五条高标准的城市生态景观水系,大幅度提高水域面积。2011年11月14日,城东景观水系工程首先启动,其主体是位于城市东北部的花园头河。整个工程建成后,将形成总面积达2100亩、水面面积330亩、景观绿地1635亩、城市道路135亩的大型整体景观水系。

10年间,我市实施的“治丹保沁”战略收效显著,大手笔改造了东西两河,泽州公园、玉龙潭公园、水杉园,兴建城东景观水系……一个个水景工程也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无穷魅力,“江南水乡”的美景正展现在人们眼前。

十年的生态建设,使昔日的污染严重的煤炭之城,变成了一座绿色之城、干净之城,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之路。一个宜居、宜业、宜居的新晋城正向我们走来。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