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幸福和谐曲——党的十六大以来晋城市民生发展取得新进展

[导读] 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全力做好基本民生、“底线民生”和热点民生,努力使民生问题得到制度化安排、系统化解决、长效化推进、项目化落实。过去的10年,是晋城民生事业得到巨大改善的10年,也是群众获益最多的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所在,也是加快发展的动力引擎。10年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民生工程,一组组民生数据,让230万晋城百姓真切感受到身边的巨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全力做好基本民生、“底线民生”和热点民生,努力使民生问题得到制度化安排、系统化解决、长效化推进、项目化落实。过去的10年,是晋城民生事业得到巨大改善的10年,也是群众获益最多的10年。

社会保障:让百姓无后顾之忧

10年间,我市的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从无到有;城镇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填补了最后的制度缺口,一个“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我市基本建立起来。

沁水县端氏镇的张文琴老人是我市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的第一人。2009年7月20日,张文琴由于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因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部分医药费得以报销。张文琴高兴地说:“没想到如今咱看病也能报销了,政策真好啊。”“真好”二字是百姓的由衷心声,也是我市十年来专注于民生改善的最好诠释。

10年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群众困扰、让党委政府忧心。从2003年起,我市开始实施新农合制度,到2007年底农民参合率就达到85%,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难题。2009年6月1日,《晋城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开始正式实施,多年来游离于医保网络之外的城镇居民也享受到医疗保障。今年10月1日,我市再次提高城镇医疗保险待遇,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55万元、33万元,待遇水平居全省第一。同时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补助200元提高到240元。截至2011年底,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制度参保(合)人数超过208.3万人,参保(合)率达到95%以上,我市初步形成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实现了人人有医保。

54岁的毋春梅无儿无女,孤身租住在城区白水社区,靠打零工为生。2011年以前,因为没有工作单位,不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又是城镇户口,不能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她最担心的就是“老了怎么办?”2011年,我市启动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消除了这一社会保障的“最后盲点”,让全市20万城镇居民享受到“老有所养”的温暖和踏实。

10年来,我市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社保工作亮点频出,各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保待遇水平逐年提高,广大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2011年,我市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城市建设等与民生事业直接相关的财政支出同比增长32.5%,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7.1%,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28.6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96.8万人;城镇低保人数31497人,农村低保人数79871人,低保及五保户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有效保障了城乡低收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今年10月1日开始,我市又将城市最低生活标准在现行基础上统一提高了60元。随着2722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市级提标资金到位,本月起我市将按每人每月65元的新标准发放基础养老金,同时还将前10个月少发部分一次性补齐。

黄金10年,我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由职工向居民、由城镇向农村的重大突破,为广大人民群众编织了一张民生“保障网”。

就业:让百姓有钱可赚

就业乃民生之本,是世界性的难题。促进就业率提高,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创造岗位安排就业,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激发群众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让老百姓自己“造饭碗”。如何使普通人拥有创业的热情?过去10年间,我市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早在2005年我市就成立了创业培训领导组,组建了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开展了创业培训工作。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全民创业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有志创业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激发了更多人的创业积极性。同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82个创建创业型城市之一,推动创业就业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为使创业者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50多项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为创建创业型城市鸣锣开道、保驾护航。市直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相继制订实施了资金扶持、税费减免、融资担保、场地规划、劳动保障代理、创业服务等配套性实施办法或政策,扶持范围既有初始创业者又有二次创业者,既扶持科技人员创业又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形成了较完备的扶持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扶持措施,为有志创业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原清海是陵川县人,1996年毕业后四处打工,2003年创办了全县第一家民办幼儿园。2006年,他参加该县首期创业培训后,很想把幼儿园发展成双语、艺术并重的综合性幼儿园,但苦于没有资金,正当他发愁时,县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来幼儿园调查,并协调相关部门,用最短的时间帮他争取了小额担保贷款。有了资金,幼儿园迅速发展起来,如今已成为一座在校幼儿近400名,安排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30余人的现代化幼儿园。

同时,我市还从建立完善创业培训制度入手,制订实施了一系列创业培训计划,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园、青年创业见习基地、市民创业实训基地、各类创业园区(基地)以及创业服务场所70余个,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和“专家式”创业辅导。据统计,创业企业新创造就业岗位就达到5万个,平均1人创业带动5.2人就业。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2%,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今年7月17日,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我市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也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医疗教育:让百姓更满意

几间屋子、一个听诊器、简陋陈旧的装备,曾经是我市不少乡村卫生所的“标配”,这样的条件显然无法保证和满足群众对医疗的要求。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2009年6月,我市开始大力推进村级卫生所全覆盖工程,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方面群众看病。

在推进村级卫生所全覆盖过程中,我市对219个空白村的卫生所进行新建的同时,积极改善512个贫困偏远山区村的卫生所基础条件。到2009年底,全市村级卫生所的覆盖率达到了100%。基本药物制度也从乡镇一级深入到村级卫生所。全市83个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2240个村卫生所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达100%。2011年,我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15元提高到25元,一个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经成型。

2011年,为缓解我市高层次公立医院资源不足的问题,改变广大群众“小病在晋城、中病去长治、大病到北京”的就医现状,市委、市政府和晋煤集团达成共识,在晋煤集团总医院的基础上,通过企地共建方式,建设晋城大医院。这样的合作不仅有利于盘活晋煤集团总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而且可以迅速有效提升晋城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目前,晋城大医院建设正在快速推进。

教育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十一五”期间,我市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2006年在全市建成了65个标准操场,对全市134所农村标准寄宿制学校按照“三有”标准(有宿舍、有暖气、有厨房)进行了配备建设;2007年又为全市31所农村寄宿制小学配置了暖气,对全市住校生50人以上的174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又进行了厨房设施设备的配备;2008年实施完成了全市10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配备科学实验室和100所农村初中联网工程的“双百”任务,并建设完成了市直19所学校的塑胶操场建设任务。2009年到2010年实施了全市10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科学实验室配备、体艺器材配备和100所农村学校饮食卫生设施配备工程。

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对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农村中小学生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实行了杂费全免,2008年秋季起全部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全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2010年,为提高全市中小学校的抗震能力,集中对全市311所中小学校118.38万平方米校舍进行了加固和新建。

为解决市区班容量过大问题,我市从去年开始相继开工建设了晋城爱物学校、凤城中学、市中等专业学校和汇仟小学等4所学校,还实行了优质学校招生指标分配到校、教师交流制、电脑编班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10年来,我市持续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趋于优质均衡,让更多孩子沐浴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阳光下,标准操场建设、实施校安工程、为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校车等举措,更昭示着我市教育投入的范围在扩大、领域在延展。今年,我市再一次把教育提高到“优先发展”的高度,市财政市本级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安排达到56243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了49.9%。

10年,悠悠青史的沧海一粟;10年晋城,有那么多难忘画面在我们眼前浮现,有那么多灿烂笑容在我们身边绽放,见证着那些让我们温暖而感动的民生底色。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