坩埚城墙国内罕见——探访阳城县润城镇砥洎城

[导读] 砥洎城位于阳城县润城镇西北隅,紧邻晋阳高速。漫步在城中古巷里,就好像走入了历史隧道,几百年的岁月流逝,这座古城到底承载了多少的风霜与故事?近日,记者走进了这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代居住于此的张根深的解说中,缓缓揭开悠悠岁月依附在这

一巨砥基筑城台,三面水绕门南开。

脉气造就多奇景,风华荟萃出人才。

这首描写砥洎城的诗歌是世代居住在砥洎城里的张家后人代代相传下来的,诗作的年代和作者却已无从考证。站在砥洎城高达20多米的城墙上,面对绕城而过的沁河水,放眼依然巍峨挺立的坩埚城墙、望楼以及城中保存尚好的民居建筑,砥洎城沧桑且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诗中所描绘的砥洎城气势依稀可见。

砥洎城位于阳城县润城镇西北隅,紧邻晋阳高速。漫步在城中古巷里,就好像走入了历史隧道,几百年的岁月流逝,这座古城到底承载了多少的风霜与故事?近日,记者走进了这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代居住于此的张根深的解说中,缓缓揭开悠悠岁月依附在这座古城身上的神秘面纱。

                                                           砥洎城中保存尚好的明代风格民居,现在仍然有人居住。

学界极为重视的城堡式建筑

砥洎城建在紧邻沁河东畔的一块天然巨石之上,只有南面连接陆地,另外三面被沁河围绕,远望砥洎城,如砥柱中流,而砥洎城外的这段沁河在明清时期又被称为“洎水”,砥洎城因此得名。

砥洎城外用青砖筑成,从外面看去与其他城墙没什么不同,而从城墙内看,就可以看到许多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的孔洞,与“蜂窝”十分相似。这种城墙极富特色,华北地区的瓮彻垒院墙或窑洞的结构虽然和它相似,但却少有这种精巧和细致,因此砥洎城也成为建筑学界极为重视的城堡式建筑。

作为一个村落城堡,砥洎城具备完整的防御体系,合理的内部结构和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因为砥洎城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和防御,因此砥洎城的城墙十分坚固和雄伟,这也是砥洎城在数百年风吹雨打中仍然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原因。砥洎城最大的特点在于修建的材料,砥洎城城墙所用材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古城堡建筑中十分罕见的一种材料——坩埚。坩埚是中国古代炼铁用的一种耐火容器,呈圆柱形或上大下小的台柱体形,常以耐火黏土烧制而成,用坩埚炼成的生铁,具有杂质少、纯度高等特点。

据张根深介绍,砥洎城内城墙体主要用料为坩埚,并以炼铁渣和石灰调浆,将5米宽的城墙一层层用铁渣和石灰碾铺好后,用坩埚烧好的铁水浇充实,冷却后形成无缝的铁质墙体,然后再一层层铺碾,它不但防水、防蚀,更重要的是能防破坏和防枪击。用坩埚造出的城墙,坚韧程度可胜过今天的混凝土,实属筑城史上的特例。这也就不难理解砥洎城在经历了数百年风吹雨打后,依然能巍然屹立的原因了。

记者不禁产生疑问,在生产力和运输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当地人从哪里找来这么多铁渣和坩埚来修建如此庞大的城墙?

张根深解释说,润城周边自古冶铁业就比较发达,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当地冶炼业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一大批富商巨贾,他们把冶铁业带来的财富构筑成城堡,把冶铁废弃的坩埚用做构筑城堡的主要建筑材料。在当时,对砥洎城的人来说,铁渣和坩埚这两种材料既坚固耐久,又属于就地取材,成本低廉。

                                                                                                   坩埚城墙

民居建筑史上“实物字典”

砥洎城中的民居多为明末建筑,继承了传统的木石结构,布局严谨,和谐而不失优雅,同时又兼具了典型的山西晋东南地区民居的建筑风格,院落皆为二进或三进院,院内房屋多为两层楼房,一般都设有楼道。正房亦有三层或四层的,但没有楼道,呈阁楼式。院内房舍、客厅、卧室、厕所一应俱全,生活起居非常方便。即便是数百年后的今天,外部世界所有的“基础配套设施”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地域环境的影响造就了风俗意识和特色的形成。与北方其他地方的民居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相比,砥洎城在建筑工艺上有了大的突破,那就是街巷上面出现的“过街楼”。这个独特的“过街楼”使得每一个小院相互连接,又通过小院连接每一个家庭,这样空间也成了交通要道。这就突破了四合院单一的特点,既独立,又相连。可传递信息、沟通往来、俯视街景、尤其在战乱时期,可以视战事情况而迅速转移。这种平战式建筑态势的民房建筑,在中国北方十分罕见。

砥洎城建构的一些细节集中体现了民众的精神层面的追求。砥洎城的街坊很多,分布合理。所有十个街坊的名字都被刻成匾额,镶嵌于过街楼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有的空间划分与所属关系逐步改变,街坊的划分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很多街坊的名字也被人淡忘,走在今天的砥洎城中,只剩下“世泽坊”唯一一块匾额,像一个孤独的见证者。

古城的另一个特点是,每个民居都有自己独特的“雅称”,而古时的砥洎城居民也是凭借这些“雅称”来定位民居。世泽坊的“素履居”便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民居位置坐标。城中每个院落也都拥有一个极富书卷气质或诗情画意的名称,如“素履居”、“笃庄居”等等,这些名称被雕成木匾镶嵌于门楣之上,且多用异体字,如将“斋”书写成“亝”,由此可以看出文风鼎盛之时的繁华。文人情趣是我国古代人注重精神生活的生动表现,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是古代文人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

砥洎城中最具考证价值的是“山城一览图”,它以平面绘图的方式,绘出了砥洎城的外形轮廓,城内道路、院落、庙宇、炮台、水井等一切建筑和占地面积,并按八卦方位标出每院的位置和面积。如“乾三号院二分五厘七毫三毛”等。在“山城一览图”中,山城一览石碑高54厘米、长86厘米,这种小城镇建设规划图,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稀有的珍贵的文物资料。

                                                                                   砥洎城地道内景图。

砥洎城修建年代有两种说法

关于砥洎城具体建于何时,仅凭现有史料已无法确认。“山城一览”平面图的石碑,表明砥洎城现在所形成的格局为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年)所建,但在居民们的口中,砥洎城的具体修建年代却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明,一说为宋。

据张根深介绍,当年砥洎城所在地润城,有很多在外读书做官的人,其中有一个叫杨朴的人,时任北京大兴县知县,官职正六品。崇祯四年,他惊闻农民起义军从陕西进入山西,在沁河流域一带大肆抢劫富户,杀掠平民,当地流寇也乘机作乱,乡亲死伤无数。便从北京带着银两和修城方面的专家星夜兼程赶回润城,同时其在南方经商的族人也带回了不少专家。在大家一起商议后,选中了这块三面濒河、易于防范的环岛之地开始修建砥洎城。

关于这一说法,可在张慎言所著的《同阁记后序》中找到佐证。《同阁记后序》中有这样的记载:“贼,王家胤以辛末夏首犯坪上,依磕山而南,入获泽......犯郭谷、白巷诸村,杀掠无算......”。在是当时的大背景,关于砥洎城的具体修建,张慎言也在《明故承德郎大兴县贲闻杨公及元配赠安人王氏合葬墓志》中写得清清楚楚:“壬申、癸酉,经流寇之变,杀掠殊惨。里西北偏高阜,三面濒河,公相度高下,量广得若干亩,计亩敛直费数千金,筑砥洎城,屹然金汤,此不朽之功也”。

从这些史料来分析,砥洎城应该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竣工。此时动乱已过,杨家人也搬进了城里。不料在次年,砥洎城的发起建造者也就是杨家的家主杨朴却突然去世,接着又发生了几件死伤事件。于是,杨家族人人心惶惶,疑是在建城中触犯了哪路神灵,于是请来阴阳先生扶正祛邪。阴阳先生站在城头上,观望了一阵说,此城西有白虎山,东有卧虎山,杨者羊也。羊在城中,怎能安然?!杨氏新族长一听,如梦方醒,大惊失色,急问有何术可破。阴阳先生摇摇头,用脚在地下写了一个大大的“卖”字。不几日,深信不疑的扬家人就把砥洎城卖给了当地的富户张家,用卖城之资,在润城新建杨家大院。

虽然当初的细节已无从得知,但张家却在砥洎城长住了下来,平安无事,飞黄腾达,留下了“一城三进士”的佳话,而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清代著名数学家张敦仁,张根深就是张敦仁的第八代后人。

至此,砥洎城建于明代似乎已是“铁证如山”,但根据老人们口口相传,和近几十年来砥洎城出土的一些地基、地砖等古建遗址显示,此城修建年代可能追溯至宋代。

虽然张慎言的记录属于历史文献,可以作为判断古城修建年代的依据。但近来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从近些年地基挖掘发现的情况看,砥洎城中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古建遗址,这都说明砥洎城在宋、元时期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很可能是杨家人买回来后进行了一番加固,也有可能是只修筑了城墙,将原有的住宅围了起来,增加了防御措施。

文字记载和古建遗址之间的反差,会让人形成一种砥洎城曾经过数次修建、改建的想法。但建筑专家却认为砥洎城应该是一气呵成,因为砥洎城内建筑具有强烈的防御特征,地下通道、地面走道、过街楼阁浑然一体,整个城的规划非常完整,建筑风格也很统一,长期的修建过程很难使古城建筑体系保持这样的高度一致和统一。

一气呵成也好,长期建设也罢;建于明代有依,宋代成型有据……砥洎城留下了太多谜团,但这些未解之谜却丝毫不能影响砥洎城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面对纷纭众说,砥洎城依然屹立在沁河之滨,继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山城一览”石碑。

【国保档案】

国保名称:砥洎城

始建年代:始建年代不详,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是明崇祯十一年。

保护现状:砥洎城整体保存较好。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有坩埚城墙,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老宅。

入选时间: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