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四川省达州市,当地民众在政府规划点或城郊自行熏制腊肉,导致周边烟雾袅绕。此前,当地曾有官员排查空气质量重度污染的源头时,发现熏腊肉成了达州空气质量差的主要诱因。而网友纷纷吐槽:“每一座城市的雾霾都有自己的味道,达州味道的是腊肉味”。熏腊肉污染空气是真的吗?那么,熏腊肉究竟会制造多少PM2.5?熏肉真是空气重度污染罪魁祸首吗?
熏腊肉污染空气 四川达州环保局称民众熏腊肉是空气污染源头
元旦过后主城连续遭遇重度污染天气,很多人熏制腊肉香肠被看作是导致PM2.5上升的原因之一。1月4日,紧邻重庆的四川省达州市更是宣布,当地空气重度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熏制腊肉。
熏腊肉究竟会制造多少PM2.5?
从上周六到昨天,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环保志愿者连续3天走访了主城10多个腊肉熏制点,使用专业仪器检测PM2.5,结果显示,单个腊肉熏制点影响范围相当有限,基本上不超过50米。
昨天上午9时50分左右,重庆晚报记者跟随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志愿者来到位于下浩社区觉林寺旁的小巷内第一个腊肉熏制点,使用专业仪器测量现场PM2.5,距离铁桶10米左右的下风处指数为262,距离50米外回落到146,与附近没有熏腊肉的区域相当。
上午10时40分左右,记者和志愿者来到一天门社区的一个熏制点,有两个炉子,烟雾很大,一路飘散出来,测定数值显示最高为相距炉子约10米的下风处,PM2.5读数高达680;到了距离50米处,回落到126。
“从实验结果看,熏制腊肉香肠对PM2.5影响不大。”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郑健告诉记者,3天时间,志愿者共对主城19个腊肉熏制点进行了检测,刨除个别熏制点受外界环境影响误差较大,结果显示,熏制腊肉的影响范围都不超过50米,对下风处5至20米的范围影响最大。
根据我市开展的颗粒物源解析工作,2014年主城PM2.5中交通污染占30%,扬尘占26%(其中施工扬尘12%、道路扬尘10%、堆场扬尘占2%、其他占2%等),工业污染占25%、生活污染占12%。
“熏制腊肉肯定是增加了大气中污染物的总量,但环境本身有自净能力。”郑健说,现在主城熏腊肉的点很分散,不太可能对空气质量造成实质影响。
西南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张浩主要研究雾霾预报和防治,曾在美国加州环保局参与PM2.5预测系统的开发。张浩说,虽然熏制腊肉会产生PM2.5,但规模太小,只会影响很小范围,只要稍微离远一点,影响都比较小。
为什么紧邻熏制点的PM2.5反而比10米外低?
张浩说,PM2.5有一个“成核”的过程,紧邻熏制点处,仪器测到的是“一次PM2.5”,主要是炉灰、炭灰;烟雾飘出一段距离后,有机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二次PM2.5”,导致数值迅速上升。

熏腊肉污染空气系谣言 媒体做实验验证:不造成实质影响(图)
熏肉真是空气重度污染罪魁祸首?
善呈和
元旦过后主城连续遭遇重度污染天气,很多人熏制腊肉香肠被看作是导致PM2.5上升的原因之一。1月4日,紧邻重庆的四川省达州市更是宣布,当地空气重度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熏制腊肉。(中国新闻网1月21日)
进入秋冬之际,雾霾已是各城市的通病,在“风”也靠不住、“雨”也等不来的大气治理“新季度”,控制污染源自然就成了各地治理大气、降低污染程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众所周知,造成各大城市“四面霾伏”现状的主要源头是工业开工、在建项目,尤其是其中的重化工、高能耗工业项目的污染物排放;其次是各主要城市数量庞大的机动车辆产生的尾气排放;至于其他所谓的污染源头,在这些“特殊贡献”者面前也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九牛之一毛”。
然而,与“雾霾”这个“高大上”的产物一同成长的还有各种奇葩的“造霾说”,有“生柴做饭”产生雾霾说,有“抽烟鸣炮”产生雾霾说,而今更有四川达州“熏肉”产生雾霾说的“横空出世”,瞬间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网友调侃:“熏了这么多年的肉,第一次如此‘受人待见’”、“每一个城市的雾霾都有自己的味道,熏肉就是达州特有的味道”。
但调侃过后,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乃至一部分专家学者为什么总是拿这些“不上档次”的雾霾源头说事儿,为什么总是和这些不起眼的雾霾“小角色”较劲,难道真的是环保部门和专家学者们的“秉公执法”“仗义直言”?然而,笔者更愿意相信的是其在地方利益和舆论势力上的欺软怕硬,是在坚定治理大气污染决心和意志上的避重就轻,是在应付上级和群众的关切上“虚招子”、“扯幌子”。
试想,倘若环保执法部门的主攻对象真的是地方重污染排放的化工企业,那么损失的则必定是丰厚的地方利税;倘若专家学者猛烈抨击的真的是高耗能产业的巨量排放,那么损失的也必定是其丰厚的舆论造势“援金”。在中央强令推进调结构转方式的高压倒逼之下,在“谣言说百变也成真”的舆论空间,“熏肉是空气重度污染罪魁祸首”之类的“金点子”、“热段子”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不胫而走。
但是,熏肉熏出空气污染的论调,怎么听来都“不是味儿”。治理大气污染,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是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更是广大群众的强烈期盼,各地各部门没有丝毫推脱和变通的余地,如果该管的不管,该治的不治,不该管的乱管,不该治的乱治,阳奉阴违、混淆视听,那本末倒置的就不仅仅是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更是对弥足珍贵的改革机遇的白白错失,对中央各项改革政策的虚与委蛇,对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无情辜负。
老百姓的熏肉,不管熏出什么味儿,年都还是要过的。但如果在落实中央各项重点改革的安排部署上、在回应广大民众的热切期盼上“打折扣、玩花招”、“变了样儿、走了味儿”,这样的部门和官员就必须“停摆”、“下课”,就必须让其有了“熏肉”也过不好这个“年”。

熏腊肉污染空气系谣言 媒体做实验验证:不造成实质影响(图)
熏腊肉系空气污染罪魁祸首有悖常理
郭文婧
元旦过后,四川省达州市连续遭遇重度污染天气。1月4日,官方宣布罪魁祸首就是熏制腊肉。熏腊肉究竟会制造多少PM2.5?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环保志愿者连续3天走访了主城10多个腊肉熏制点,使用专业仪器检测PM2.5,结果显示,单个腊肉熏制点影响范围相当有限,基本上不超过50米。(1月14日《重庆晚报》)
对政府来说,尤其是公共事件中的政府,“诚实永远是上策”,因为诚实是公共信息透明的基本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官员与其用主观臆测来解释,还不如说正在调查之中,更不应该如此“满嘴跑火车”,将当地空气重度污染的罪魁罪魁祸首归结为熏制腊肉。一个讲诚信的政府未必就是一个真正的责任政府,但一个不讲诚信的政府,恐怕连谈责任政府的资格都没有,“满嘴跑火车”造成的恶劣影响可想而知。
面对连续的重度污染天气,群众当然期待官方能够有个解释,期待解释的实质是期待能够有的放矢、采取对策,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类似的重度污染天气,求得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然而,将罪魁祸首归结为熏制腊肉,首先会在常理上让群众难以接受,因为熏制腊肉是几千年的传统,而重度污染天气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其次,熏制腊肉是群众的日常生活习俗,简单将罪魁祸首归结为熏制腊肉,则让群众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言外之意似乎在说,重度污染天气是群众“自作孽”,属于典型的推卸责任、不想作为。
在如今传媒发达、众声喧哗、信息自由流通的时代,真相总是遮不住的,谎言只会加速真相的出炉。而且,一旦真相出炉,谎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比封闭的传统时代大得多。所以,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有用谎言欺骗所有人的想法。诚实是现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判断政府与官员是否负责的基本标准,所以,审慎发声、讲真话,就是政府与官员职业道德与责任的起码底线。
政府解释“满嘴跑火车”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最直接的,依然是作风问题,脱离群众,脱离实践,脱离调查,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全国上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反四风”。查摆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整改落实之后,官员解释还可以“满嘴跑火车”,这至少说明该地根本没有建立起“反四风”的长效机制,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很可能只是被作为“形式”应付了而已。
简单的道德提倡,不足以构建长效机制;要抓落实,就必须抓监督、抓问责。可以假设,如果政府解释“满嘴跑火车”,相关人员要被问责,官员还会如此张口就来吗?“满嘴跑火车”,在现实中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预测不准,另一种就是别有用心“睁眼说瞎话”。如果预测不准还可以宽容,但如果我们不能对“睁眼说瞎话”进行追责、记入诚信档案,那我们建设诚信社会究竟还会有什么有效办法?
遗憾的是,对政府与官员“睁眼说瞎话”、“满嘴跑火车”的现象,舆论总是一片谴责、一篇喊打,但这种现象却又总在不断重新上演,因为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过问责。法治社会,要对“满嘴跑火车”的政府与官员进行问责,就必须要有制度或者法律依据。加快诚信相关的立法步伐,让政府与官员不敢讲假话,这是建立服务型责任政府的前提和基础,无疑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