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开启山村居民新生活

[导读] 在沁水县端氏镇高庄村村委会的西侧,一排排新建的二层小楼拔地而起。这些新房是高庄村第二批移民搬迁的住房,也是2014年晋城市易地移民搬迁新建住房的一部分。目前,新房已经完成了分配,待办完各项手续之后,分到房的移民就可以开始装修入住了。

搬迁新家后,刘瑞月用上了方便干净的燃气灶

搬迁新家后,刘瑞月用上了方便干净的燃气灶。

在沁水县端氏镇高庄村村委会的西侧,一排排新建的二层小楼拔地而起。这些新房是高庄村第二批移民搬迁的住房,也是2014年晋城市易地移民搬迁新建住房的一部分。目前,新房已经完成了分配,待办完各项手续之后,分到房的移民就可以开始装修入住了。

从2005年起,我市就把扶贫移民作为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来抓。2014年,易地扶贫搬迁又被列入我市十大实事惠民工程之一,共涉及4200人、1264户,目前已经全部完成。根据年初预算,建房主体总投资约1.9亿元,其中:移民户自筹资金16340万元,省级移民建房补助1850万元,市级补助720万元,县级配套补助100万元。

随着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一批又一批山村居民走出大山,告别长期远离现代文明的生存状态,开始奔向幸福的新生活。

迁出大山,生活大变样

沁水县端氏镇高庄村分别在2010年、2014年修建了两批移民搬迁住宅。第一批共29户已经入住新房,第二批48户待近期办完后续手续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家情况开始装修入住。

1月26日中午,记者来到高庄村第一批移民霍守虎夫妇家中。推开一楼的房门,女主人刘瑞月正在准备午饭,霍守虎在照看一岁多的小孙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霍守虎招呼记者参观他们的新家,200多平方米的上下两层房屋干净整洁,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深冬天气,霍守虎家里暖烘烘的,霍守虎告诉记者,他家铺着地暖,虽然还要自己烧锅炉,但比起以前冬天用煤炉取暖的情况,现在取暖的效果和安全性都大大提高。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然我们哪能住上这样的房子。”霍守虎一家以前住在高庄村的一个叫做后南岭的自然庄,庄子距离主村有二里地远。二里地的距离说起来不算远,但因为都是山路,崎岖难行,雨雪天更是不好走,在交通出行方面,跟位于公路边的主村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们早想往山下搬了,但撇开经济上的困难不说,山下也没有咱的宅基地来盖房。后来市里面开始实施扶贫搬迁工程,政府给我们解决了宅基地的问题,每户还按人头给了补贴。”霍守虎告诉记者,他家的房子造价在15万元左右,各级政府共对符合条件的移民每人补贴6000多元,当时家里4口人共有2万多元的补贴,最后自家实际只出了13万元。

“以前在山上,吃水得靠挑,做饭得添煤或是用柴火。搬到主村之后,我们用上了自来水,还接上了村里的天然气,你看用这个燃气灶做饭又方便又干净。”提起搬到新房之后的变化,正在使用燃气灶炒菜的刘瑞月滔滔不绝,她的脸上洋溢着朴实幸福的笑容。老两口在山上的十几亩地也没有荒废,每年还能有一万来块钱收入,可谓移民不荒地。

移民搬迁惠及1264户山村居民

2014年,省里下达我市的移民搬迁任务是3700人,我市完成4200人,涉及1264户。其中:泽州县搬迁600人220户;高平市800人202户;阳城县800人224户;陵川县1500人468户;沁水县500人150户。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

从2005年起,我市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适当补贴、有土安置、整村搬迁”的原则,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对100人以下的山庄窝铺进行了整村搬迁,九年来共使3.3万人彻底走出了大山,告别了长期远离现代文明的生存状态,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为我市贫困地区农民实现稳定脱贫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安置形式上,我市主要采取了县城安置、乡镇安置和中心村安置三种模式。在2014年4200人的移民户中,在县城周边安置的达到1080人;在乡镇所在地安置的有1400人,在中心村安置的有1720人,完全摒弃了分散移民的做法,突出了人口的集聚效益,降低了农村的管理成本。

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在我市扶贫移民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宅基地的审批问题。为了保证今年移民任务的完成,从2013年起,市、县两级扶贫部门就积极与国土部门协调沟通,出台优惠政策,向移民村实行倾斜。各县(市)针对不同情况,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不同的征地途径,采取土地置换、统一征地,盘活闲置场地资源、造地建房,先占后补等办法,妥善解决用地问题,极大缓解了移民户的征地难点,为移民工程早日动工提供了方便。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