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系列报道之移民搬迁工程:让每个移民都能安居乐业

[导读] 梁山村位于沁水县端氏镇西北方,全村辖常家庄、后梁山、前梁山、李山4个自然庄,属纯农业村。近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多是些老年人,加之4个自然庄散布在山沟里,村民出行多有不便。如今,梁山村实施了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新村紧临曲辉公路,

“我们的移民新村分两期建设,全部完工后基本可安置所有的村民。”日前,在沁水县端氏镇梁山村移民新村建设工地上,梁山村党支部书记常东旭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着梁山村未来的规划。在他身后,第一期三栋崭新的单元楼已拔地而起。

梁山村位于沁水县端氏镇西北方,全村辖常家庄、后梁山、前梁山、李山4个自然庄,属纯农业村。近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多是些老年人,加之4个自然庄散布在山沟里,村民出行多有不便。如今,梁山村实施了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新村紧临曲辉公路,距离端氏镇也更近了,更加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现在一期新房的钥匙已全部分下去了,有的村民已经开始装修。”常东旭指着新楼旁边的空地说,“开春就开始二期工程建设,随后我们还将建设小广场、安装健身器材、进行美化绿化亮化,给村民们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梁山村只是我市实施扶贫移民工程的一个缩影。从2005年起,我市就把扶贫移民作为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来抓。九年来,我市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适当补贴、有土安置、整村搬迁”的原则,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对全市100人以下的山庄窝铺进行了整村搬迁,共使3.3万人彻底走出了大山。

去年,我市再次将异地扶贫搬迁列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按照全省规划,搬迁对象主要是户籍在300人以下,实际居住不足一半的村。根据这一范围,2014年,我市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是4200人,涉及1264户。其中:泽州县搬迁600人220户;高平市800人202户;阳城县800人224户;陵川县1500人468户;沁水县500人150户。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

在端氏镇高庄村,已经住进移民新居的孙军平老两口正惬意地坐在宽敞的客厅里看电视。“我这套房子花了12万,虽然这钱对咱农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政府还给了咱每人8000元的补贴,负担也不算大。”孙军平的新居是一栋独院二层小楼,南北朝向,冬日的暖阳从客厅的大玻璃窗照射进来,外面虽然寒冷刺骨,但屋里却是暖意融融。“以前在山上住,冬天只能烧煤,屋子里没有一点热乎气,早就想搬下来了。”孙军平将记者领到了厨房参观,“你看,现在我们做饭、取暖都用上了煤层气,方便又干净,屋子也很暖和。”

“虽然农民是投资主体,但各级政府只有不断提高补助,才能调动搬迁户的积极性。”市农委扶贫办主任靳全顺告诉记者,针对移民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移民户投资过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等问题,去年,我市移民搬迁补助由原来每人补助8000元,又增加了3000元。在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了以下三条原则:一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实施扶贫移民,群众自愿是前提,决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迫搬迁。二是自筹自建,适当补助。移民户的住宅修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均以移民户的投入为主体,政府给予适当补助。三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当地和移民户自身实际,采取适当的搬迁形式,注重实效,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搬迁户的经济承受能力,防止劳民伤财,确保他们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安置形式上,主要采取了县城安置、乡镇安置和中心村安置三种模式。在4200人的移民户中,在县城周边安置的达到1080人;在乡镇所在地安置的有1400人,在中心村安置的有1720人,完全摒弃了分散移民的做法,突出了人口的集聚效益,降低了农村的管理成本。

移民户迁居后,如果没有后续产业,移民缺乏生活来源,就会变成住在“洋房”里的贫困户。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市将扶贫移民工作与小城镇建设、主导产业培育和劳动力培训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机会优先提供移民户,确保了他们“住得稳,能致富”。高平市寺庄镇赵庄村紧邻长治边界,是我市的农村特色文化示范村,高平市的第一个扶贫移民安居工程落户于此,就是考虑到晋煤集团的赵庄煤矿和长平煤矿都在赵庄村,不光为当地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带动了村里的餐饮、商贸等服务业的发展。沁水县龙港镇赵山移民新村,在高标准修建移民新居的同时,还分期分批对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的移民进行了泥瓦工、计算机和纺织技能培训,实现了扶贫和安居齐头并进。

“让大家的收入能更上一层楼才是移民搬迁的真正目的。”靳全顺说,“这方面,咱们各地区都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在今后的扶贫移民工作中,我们会认真总结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让每个移民既能安居,更能乐业。”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