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元宵社火展演各家亮绝活:泽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与市民见面

[导读] 八音会、上党梆子、泽州秧歌、泽州四弦书、泽州鼓书和小戏……从昨天起到3月6日(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泽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与市民见面,凤西广场将连刮三天“非遗风”。

上党梆子表演

上党梆子表演。

泽州县康鑫艺术团表演的八音会《喜迎新春》

泽州县康鑫艺术团表演的八音会《喜迎新春》。

观众兴致勃勃观看表演

观众兴致勃勃观看表演。

八音会、上党梆子、泽州秧歌、泽州四弦书、泽州鼓书和小戏……从昨天起到3月6日(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泽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与市民见面,凤西广场将连刮三天“非遗风”。

从上党梆子到泽州古书

一道道“热腾腾”的非遗文化大餐

昨天,记者来到凤西广场,远远地就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大的舞台被市民里三圈外三圈围得严严实实。虽然当天寒风习习,但市民的热情高涨,兴致勃勃地在台下等着展演的开始。

泽州县康鑫艺术团表演的八音会《喜迎新春》拉开了本次展演的帷幕,高昂喜庆的音乐一响起便点燃全场的热情。之后,上党梆子演员焦粉苗华丽登场,为市民送上了改编自豫剧的上党梆子剧目《倒霉大叔的婚事》。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向市民娓娓道来,农民常有福搭上改革开放这趟车,发家致富后,喜欢上了魏淑兰,最后他们突破重重阻碍终成眷属。随后,来自泽州县上党梆子剧团的靳利青,演唱了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秦香莲与陈世美》,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上党梆子余音未散,泽州秧歌便开始隆重登场。来自南村秧歌剧团的晁安瑞、王雪贵、郭改改、晁谷炉为大家送上了泽州秧歌经典剧目——《小姑贤》。四人分饰婆婆、儿子、小姑和媳妇,讲述了经过小姑贤惠的劝说,婆婆和媳妇最终化解了矛盾的故事。全剧唱腔优美,观众的情绪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结尾矛盾得到化解,不少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泽州四弦书第五代传承人陈拴发为市民献上了《缝朵罗》,他虽为盲人,但是仍然拄着拐杖为市民登台说书。泽州四弦书第六代传承人马莉为观众表演了泽州鼓书《小伙做梦》,讲述了家里贫穷的小伙子在地主家做工,晚上在驴房中做梦,被驴叫惊醒美梦,气而打驴的故事。

男女老少携家带口来看戏

市民“热捧”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在现场看到,台下围观的人群中,不仅有中老年人,还有不少年轻人也加入到了戏迷的行列。

“现在喜欢听本土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希望更多年轻人可以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要让它们失传。”一位在山西财经大学上大三的小伙子对记者说,自己是在爷爷的影响下喜欢上了传统戏曲,在报纸上看到有展演,就陪着爷爷一起来了。泽州县李寨乡65岁的宋小培带着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孙女宋柯欣也来观看演出:“带孙女来主要也是为了让小孙女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爱上本土戏曲。”

在人群中,有这样的一家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两个孝顺的儿子特地带着自己89岁的老父亲和79岁的老母亲赶到看表演。其中一个儿子对记者说:“我记得小时候在村子里经常可以听戏,现在很少有这种机会,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为了让两个年迈的老人过一把戏瘾,就专门赶到这里。看完表演,看着两个老人脸上满足的笑容,真觉得不虚此行啊。”

现场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当天上午的表演内容基本上围绕乡村农民的家长里短来展开,既有婆媳矛盾,又有亲情爱情,这都是取材于真实的农村普通生活,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教育和警示意义,这次展演也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本报记者 史娇星 实习生 王泽媛 图/本报记者 焦宇)

城区民俗表演:民间耍故事“跑驴”真真逗

民间耍故事跑驴

民间耍故事“跑驴”

穿着白衬衫黑西装演奏八音会,热闹欢腾的腰鼓,惹人捧腹大笑的民间耍故事“跑驴”……昨日下午,来自城区西上庄办事处牛山村、南畔村和水泥厂社区的群众文艺表演队伍,在文体宫广场为市民送上了一场热闹非凡的元宵民俗表演。

当天下午3时许,准备演出的群众文艺队伍汇集文体宫广场,他们身上花花绿绿的表演服装一下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围观。听说今天的表演有民间耍故事,好多老人立刻决定等待看表演,而更多的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地问起了大人“什么是耍故事”。

下午3点整,民俗表演正式开始。第一个节目就是观众最期待的牛山村艺术团带来的民间耍故事“跑驴”,演员们装扮各异,有的脸上点着痣还拿着烟袋锅扮得像个媒婆,有的则坐着轿子扮新娘,还有的女演员全副武装扮起了毛驴。伴随着一阵急促的鼓点,演员们进入场地,“跑驴”正式开始。一时间,“毛驴”满场飞奔,新媳妇踉踉跄跄地跑,还有驼背的新郎官一颠一颠地追,诙谐风趣,又热闹好看,逗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

“跑驴”一般是表现一对农村新婚夫妻在回娘家的路上,过沟、爬坡、驴惊、抢救等经过,表演又说又唱又舞,十分热闹。不过,记者注意到,在队伍中,还有表演着类似于划旱船、太平车的演员,他们通过扮成坐车、拉车、推车等不同样子,配合演出推车上山、赶路等动作,不时引起现场市民的阵阵掌声。

牛山村艺术团的指导老师牛太平告诉记者,今天表演的“赶驴”,其实是“跑驴”和“推囊车”结合后创新的一个节目。“从大年初十到现在,排练了三四天时间,大家就把节目‘赶’出来了。”牛太平说,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晋城首支女子八音会以来,村里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目前不仅有八音会、秧歌队,还成立了军乐团,牛山村艺术团也由原来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20人。最重要的是,大家全部都是牛山村的村民,平时种地打工,闲时就参加表演,市区、泽州县各大乡镇都留下了艺术团的足迹。

来自牛山村的节目结束后,已经等待半天的南畔村群众带来了民俗表演八音会。紧随其后的,是水泥厂社区的腰鼓表演。记者注意到,这12名女演员一边演奏着各种复杂的鼓点,还一边踩着鼓点跳着欢快的舞蹈,同样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下午5时许,3个节目全部表演结束。“最喜欢牛山村的‘赶驴’,因为我有很多年都没看到过耍故事了。”一位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90年代,每年元宵节在新市街都会耍故事,以乡镇为单位组成长龙,还要互相较劲看谁耍的好。后来城里基本没有了,以至于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耍故事是干啥的。“闹元宵,还是得耍故事,才能有那股子热闹劲,希望今后每年元宵节能多安排些耍故事的活动。”这位老人说。

(文/本报记者 冯通 图/本报记者 高云)

高平社火表演:传统社火“旧曲新唱”嗨翻全场

野川九莲灯、永禄跑旱船、马村抬花轿……昨天上午,晋城市元宵节社火展演在阳电体育场正式开“耍”,来自高平市的多支社火队伍率先出场,为市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融合现代气息的民间社火表演。

加入了现代元素的高平九莲灯让市民啧啧称赞

加入了现代元素的高平九莲灯让市民啧啧称赞。

高平市马村镇的抬花轿表演

高平市马村镇的抬花轿表演。

新鲜:融入现代气息更吸引观众

昨天上午9点半,离社火展演正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阳电体育场上已是人山人海。

上午10点,随着音乐声传来,一团红粉相间的“花海”涌进演出现场。“这是高平九莲灯吗?咋和以前不一样?”第一支进场的社火队伍来自高平市野川镇,他们带来的九莲灯表演引起了观众的议论。50位身穿彩衣的演员手持九莲灯,跟着音乐节奏,不断变换着造型。她们手中捧着的九莲灯红似火,将演出现场衬托得格外艳丽。

“为了参加此次社火展演,我们在春节前就开始排练,并且将传统九莲灯进行了创新。”演出结束后,一位演员告诉记者,传统的高平九莲灯主要用彩纸制作,而且花型以莲花为主。而这次展演,他们不仅将莲花全部改成了绢制梅花,颜色以红、粉为主,此外还将传统的舞蹈动作加入了现代元素,让传承多年的高平九莲灯有了新气象。

而在高平市河西镇社火队伍带来的“推小车”表演中,还将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表达出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殷切向往。演员们将传统的推小车,演绎出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上小汽车的幸福生活。“如今小汽车已开进了千家万户,我们也应该推陈出新了。”一位表演者说,农民用“小车”推出了幸福、推出了美满。

好看:社火表演也能“大杂烩”

在高平社火队伍带来的表演中,部分节目还融入了其他演出形式,让演出效果更加精彩好看。

在永禄乡带来的跑旱船表演中,10名“艄公”引领着10艘旱船依次入场,而“乘船者”的“功夫”也很了得,她们利用快碎步,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真的在水上漂动。“跑旱船太常见了,她们要像九莲灯那样有创新就好了。”一位观众话音刚落,演出现场还真的发生了变化。

“辞旧迎新又一春,欢天喜地贺新岁。村村庄庄闹元宵,我跑旱船游湖水。”艄公将船“靠岸”后,竟然和乘船者唱起了小调。当唱到“只因如今致了富,中华儿女热泪涌。歌唱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顶天柱”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记者了解到,这是演员们将传统跑旱船与高平秧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耳目一新。

马村镇的带来抬花轿表演,一出场就让观众有些摸不着头脑。“高平社火为啥唱的是河南豫剧?”让大伙没想到的是,演员唱了一会之后,伴奏音乐又变成了高平小调。不少观众对这种全新的表演形式伸出大拇指。

据一位演员介绍,他们将高平小调与河南豫剧进行了结合,还重新填了词。此外,传统的抬花轿只有4名轿夫和1个新娘子,这次展演还增加了4名轿夫、3个媒婆十多个丫鬟。不但演出阵容更庞大,演出过程也增添了喜剧效果。

回味:找到了记忆中浓浓的年味

“在市区看到原汁原味的民间社火,真是难得!”在展演过程中,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找到了记忆中浓浓的年味。

今年30多岁的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这次看到的社火表演带给他的感触很多,以前这样过瘾地看社火还是小时候在乡镇里看到的。采访中,有很多市民表示,观花灯、品元宵、闹社火是传统元宵节的必备项目,今年元宵节用一系列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让市民度过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元宵节。

(文/本报记者 赵明德 图/本报记者 高云)

陵川社火表演:南马村“十不隔”最抢眼

十不隔表演让市民看的如痴如醉

“十不隔”表演让市民看的如痴如醉。

精彩的腰鼓表演

精彩的腰鼓表演。

活力四射的老年腰鼓队、英姿飒爽的女子威风锣鼓、欢天喜地的狮子舞表演……昨日上午,来自陵川县崇文镇和附城镇的4支社火表演队,将市体育场广场变成了一个民俗会演的大舞台。在这些表演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附城镇南马村的“十不隔”表演,其喜庆欢快、风味十足的民俗表演,让现场数千市民看得如痴如醉。

“十不隔”是一种民间打击乐,起源于陵川县附城镇南马村,流传于该镇及周边地区,其使用乐器包括雷鼓、则铛、更锣、煞锣、七星、大梆、十不歇等等,全部为打击类。因这些乐器各有特色,合在一起演奏,声音和谐,铿锵激昂,风格独特,且这些乐器相互配合,不可分割,故而得名“十不隔”。而作为上党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不隔”已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马村“十不隔”表演队的负责人吴红云对记者说,今年正月初六,村里就把表演骨干组织了起来,进行排练。村民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为了更好地表演出精彩的节目,村里还专门从陵川县文化馆请了专业音乐老师,对队员进行专门指导。此外,他们还对“十不隔”进行了创新,在原先单一的打击基础上,加入舞蹈元素,并赋予了一定的故事情节,使今年的“十不隔”更具感观冲击力。

上午11时许,南马村的“十不隔”作为该县首个社火节目在市体育场广场登场亮相。伴随着欢快的舞蹈,60多个人组成的乐队以鼓为中心,其他乐器围鼓而打,随着节奏由慢到快、由弱到强。队员们情绪高涨,有的跳了起来,有的将手中的乐器高高举过了头顶。忽然,节奏变得急促起来,越打越紧,越打越热火,观众的心也跟着加速跳动…… “陵川的‘十不隔’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社火表演,这几年‘十不隔’又加入了舞蹈、故事等元素后就更好看了。”家住凤台社区的李大妈认真看完社火展演后,对陵川的“十不隔”连连称赞道。

“‘十不隔’的音乐激昂热烈,表达了人们祈求神灵保护全村大小平安、降福村民的美好愿望,所以人们对‘十不隔’非常重视,在村里几乎人人都会打。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古老的习俗虽然日渐淡化,但在节日、重大事件庆典等活动中,仍然少不了它。”演出结束后,“十不隔”的队员们告诉记者,今年元宵节期间,就有好多地方邀请他们去演出,虽然有点忙不过来,可为了让“十不隔”发扬光大,累点、苦点也是值得的。

当天上午,陵川县崇文镇的沙上头村、甘井掌村、城南社区还为市民带来了威风锣鼓、狮子舞以及腰鼓表演,俨然将市体育场广场变成了一个民俗会演的大舞台,也让前来观看的市民流连忘返。

(文/本报记者 陈马利 图/本报记者 高云)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