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庄村的致富之路-满村红卖到晋城

[导读] 对高平市石末乡侯庄村的村民们来说,2014年是个喜庆之年,这一年,村里果业专业合作社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苹果产量达到一万多斤,村民们初次尝到了种苹果树的甜头。由此,标志着该村“先富带后富”的“富民之约”再次结出硕果。

侯庄村合作社社员们在查看树苗越冬情况

合作社社员们在查看树苗越冬情况。本报记者 李剑锋 摄

对高平市石末乡侯庄村的村民们来说,2014年是个喜庆之年,这一年,村里果业专业合作社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苹果产量达到一万多斤,村民们初次尝到了种苹果树的甜头。由此,标志着该村“先富带后富”的“富民之约”再次结出硕果。

侯庄村“先富带后富”的传统还得从当地赵家说起。走进侯庄村老南院,高大的门楼、斑驳的墙壁和18院相连的宏大建筑群,无不记录着侯庄村曾经的辉煌,赵家曾将生意做到全国13个省市,可以说盛极一时。当时的赵家不忘兼济百姓,带动全村百姓共同致富,使侯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也给村民播下了“先富带后富”的“种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改革大潮,村里兴起了外出包工的热潮,在村党支部书记孔六喜等人的带领下,一些有能力的人先后走出山村,跑到高平、晋城、长治等地包煤矿、搞建筑,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们在致富的同时不忘乡亲,带动很多村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发展苹果园,就是先富起来的一群人给村民的一个约定。

侯庄村有3000多亩土地,全村1900口人,是一个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产业的纯农业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前些年,侯庄村很多人靠承包煤矿或在煤矿打工,日子过得还不错。但随着小煤矿关停后,村民们逐渐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侯庄人想到了毗邻的北诗镇名声在外的四明山苹果。

“我们侯庄跟四明山的自然条件极为相似,海拔较高,村下有河,水源充足,土质经过检测也很适宜种苹果。”谈到村里种苹果的条件,村委会主任郭平富很自豪。但是发展苹果园,没有资金怎么办?关键时候,侯庄村曾经在外承包过煤矿的“富人们”再次站了出来——这是侯庄村多年的老传统了,一到村里发展遇到资金难题,他们总会主动出资帮助解决。这一次更是不含糊,在村支书孔祥荣的带领下,全村一下子就拿出了500多万元启动资金。

2012年,通过村支书、党员牵头、百姓自愿入股,侯庄村成立了民丰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每亩600元的租赁价格将村民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果树种植。一时间,侯庄村家家入股,人人出力,购树苗、请专家,从种植培训到田间管理,侯庄人要“不干则已,一干惊人”。

走进民丰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二区,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将果园连接起来,精巧的绿色围栏,设施完善的管理房,让人赏心悦目,郭平富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侯庄共有三个苹果种植区,总种植面积达1840亩,共种植了烟富6号、长富12号、新红将军、早熟富士王等六个品种9万余株苹果树。

去年种植一区和部分二区果树挂果后,合作社还给苹果注册了一个喜庆的名字——“满村红”。郭平富说:“村民不仅有租地的收入,还有在合作社工作的工资,最后还有苹果的分红,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这就是‘满村红’的寓意。”

目前,全村苹果园区的投资已经达到2000万元,苹果已经挂果,想壮大发展规模必须找好销路。这些道理侯庄人早已明白,为此,合作社与高平市农业科技局合作开拓市场,目前已和金辇超市洽谈成功,解决了苹果的销路问题。“去年苹果产量达到1万多斤,只是小试牛刀,今年八九月份种植一区的苹果将逐步进入盛产期,二区产量也将逐渐提高,到时候再来村里来看,会真正红火起来。”合作社负责人程保来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将来三个种植区进入盛产期后,果园亩产苹果可达4000到5000斤。按照去年每斤3元到4元的价格,一亩地年收益在1万多元,一年就可以收回投资。

在种植二区的大门前,记者看到一个大水泥池,村民们使用的煤球残渣都运到这里,在另一端还建有一个大型农家肥积粪池。“我们还发展起绿色无公害苹果,这些废煤球和农家肥,是今年春天给苹果根部施肥用的。”程保来告诉记者,合作社先后投资十多万元建成了农家肥积粪池,并利用附近猪场的沼渣沼液,开展绿色种植。

“村民们还在林间养殖了7000多只鹅,这样既消除了虫害,又给苹果施了肥,一举两得啊。”石末乡副乡长焦风琴说,侯庄村的苹果种植业一开始就站位高远,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未来还将建设冷库和加工厂,提升侯庄苹果的整体竞争力,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