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解读之四

[导读] 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晋城列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更蕴涵着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寄予着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

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晋城列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以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抓手,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美丽晋城。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色已成为我们对生活的更高追求。

未来五年,我市将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留住青山绿水,守住寄托乡愁的美好家园——

突出绿色理念 打造发展引擎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规划编制中,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十二五”时期,从晋城实际出发,立足长远,确立了“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把“加快建设美丽晋城”上升到更高层面加以推进,更是对“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思路的深化。

多年持之以恒推动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晋城相继获得了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市、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建设市等荣誉,全市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全省第一,美丽晋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粗放型的经济结构带来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也使晋城深受其害。

当前,国家“能源革命”及我省煤炭产业“六型转变”,为我市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支撑。《建议》据此提出的培育经济发展动力源、构筑平衡发展格局、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引擎等措施和方法,其实都是在围绕绿色发展做文章。

“绿色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准确把握市情,创新战略思路,才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市发改委副主任杨跃卿说,适应经济的新常态,就是要适应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变,适应粗放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适应“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必须以务实的态度逐个解决改革中的困难。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施绿色发展?这是一道“必答题”。

《建议》对这一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答,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构建绿色环保低碳的产业体系、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施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基本路径,推进生产生活与生态融合。就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绿色发展的步伐能迈多大,绿色发展之路能走多远,关键要看绿色理念有多深入人心。”杨跃卿认为,我们必须把“美丽晋城”的口号叫得更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效益再好,一个都不能要。绝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明确绿色路径 培育新的增长点

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谋求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已成为建设“美丽晋城”的必然选择。实现《建议》提出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对此,《建议》明确提出了实施绿色发展的路径。

——推动低碳发展,就是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根本要求,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路径,开展和实施四大温室气体控制行动和四大低碳城市塑造行动。《建议》提出,要通过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建设低碳试点示范市为契机,构建低碳发展能力支撑体系和多元化低碳产业发展格局。

——推动循环发展,就是要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建设循环型社会为重点,通过着力打造以煤为基、以煤层气为特色的循环型工业、以农村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循环型农业、以循环型流通方式为特色的循环型服务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和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的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形成具有晋城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就是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议》指出,要重点实施环城生态圈、生态林工程。中心城市建设好北至莒山、南至晋普山、东至丹河、西至玉屏山400平方公里的生态区域,打造“山环水抱、森林围城”的山水格局和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格局。 同时通过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水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保障。近年来,我市认真开展了改善环境质量“十组拳”攻坚行动,全面打响“六大攻坚战”,围绕减排这个核心,完成了对10个工业园区的环境容量评价,对130家企业实施了强制清洁生产审核。2015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263天,综合指数达到6.48。

成绩有目共睹,但未来依然大有可为。

《建议》提出,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负责、部门监管、公众监督、企业自律”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体系。具体包括: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杨跃卿指出,可以预计,未来五年生态环境保护将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双赢之策。这就意味着,新兴产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产业和绿色生产体系将有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瞄准绿色目标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市委市政府结合晋城市情作出的科学抉择,既是一种担当,又是一种责任,更是对全市230万人民的郑重承诺。

从我市实际讲,小康建设起步较早,基础较好。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无论是民生福祉,还是社会治理;无论是生态环保,还是资源环境等,都有率先实现的可能性。下一步,一定要围绕“全面”二字,在纵向上巩固成绩、加快进度,在横向上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力争城市和农村、大县和小县一个都不能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指标同步提升,一样都不能缺。

“力推生态优势明显提升”是《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当前,我们要以国家低碳试点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为核心,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擦亮美丽晋城这张名片。”杨跃卿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从整治城乡环境、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入手,围绕“一区两河三山四片”,环城森林公园、“井”字型大水网、“三轴三线十一面城市水系规划”,打造山环水抱、森林围城、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山水园林特色城市;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以优化布局、打造宜居晋城为目标,坚持“绿中建城”,加快路网改造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金村低碳新区建设,加快形成“山环水抱、森林围城”的生态格局,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让“美丽晋城”更加宜居;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以坚持“绿色惠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载体,善于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坚持不懈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城镇,广建公园广场游园,让市民有更多的休闲健身好去处: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要以倡导绿色消费、提升市民素质为抓手,坚持“绿有其里”,弘扬春风化雨的绿色文化,引导市民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形成“崇绿”的社会风尚,真正努力使绿色发展变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物质精神享受,让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抓好民生改善,增进人民福祉,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这一理念,牢固树立绿色民生观,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这个重点,不断拓展惠民、利民的广度和深度。

《建议》为我们绘就了未来五年生态发展的蓝图,一幅绿色的美丽画卷已缓缓展开。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系统,无疑对自然、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