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催生活力。去年我市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储备、人才培训和创业载体等方面着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相关补贴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呈现出了创业创新大步快进的喜人局面。据统计,全市去年城镇新增就业4.14万人,其中创业就业965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12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03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低于年度控制目标2.6个百分点。
政策引导 服务平台更加完善
“如果你有创业意向,请关注我们的微信服务平台—晋城创业服务平台。”2月22日,在市人社局,创业就业科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去年以来,我市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政策引导、项目储备、创业培训、资金扶持和孵化基地建设等具体措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我市从增强操作性、针对性出发,围绕“受众更加广泛、责任更加明确、业务更加便捷”,先后推出《关于进一步深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晋城市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补贴办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大力实施和构建创新创业新格局。特别是在创优融资环境方面,各地充分利用小额担保贷款联席会议制度,放宽了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支持对象、提高了贷款额度和贴息比例、加大了创业担保贷款放贷力度。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投入1.6亿元,2015年小额担保贷款放贷941笔9330.5万元,解决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创业群体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等群体创业融资的难题。
“我们晋城的创业环境实在是太好了,从培训、融资到后续服务,每个环节都会得到政府部门的帮助。”在义乌小商品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王盼盼,得知自己不仅会享受到政府的租金补贴,还会得到政府的贴息贷款后高兴地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大学生逐渐成为了创业创新的主体,涌现出不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创新项目,在去年全省大学生创业星火项目评选中,我市选送的14个项目入选5个,获得资助40万元,位居全省第二。
降低门槛 “草根”创业蔚然成风
“去年,政府给予的场地租赁补贴为我省下了近万元开支。这对于我们这种本小利薄的店铺来说,真是帮了大忙。”在阳城县宇佳商贸城,稻草人皮具店的老板张利霞真诚地说。她原是阳城县制鞋厂的下岗工人,2013年6月入驻宇佳商贸城孵化基地,创业伊始享受了不少优惠政策。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回落的不利条件下,政府和基地的帮扶让她吃下了“定心丸”。
为丰富创业载体,打造创业实训“孵化器”,我市近年先后建起了涵盖行业广泛的46个创业孵化基地,目前,鲲鹏、米粒儿、凤博等一批新型创业孵化基地已初见规模。并在晋城高级技校、金辇大酒店、皇城相府等地建成创业就业实训基地34个,建成创业服务市场1个,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2个,青年创业见习基地16个,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创业者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求、开放式的新型众创空间。同时,通过举办青年创业大赛、青年创富大赛等活动,在媒体开办求职专题、创业专版等,激发带动更多的人尊重创业、参与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草根”创业蔚然成风。
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低成本的创业场所。以为阳城县为例,为了完善孵化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孵化对象提供帮扶服务,绿农菌业免费为入驻的食用菌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低价供应菌种原料,生产过程中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悦凯养殖高薪聘请技术员,为新上自动化设备扩大养殖规模的社员从鸡舍规划修建、鸡笼采购安装、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鸡蛋销售等方面提供“一条龙”孵化服务;三利珍农业园为入驻基地承包核桃园、杏园、桃园等干果经济林创业的周边老百姓义务剪接枝条,大大降低了农民创业的门槛,提高了农民创业的成功率。去年以来,在技术指导人员李拴虎的引导下,悦凯养殖孵化基地的30多家养殖户实现了喂料、清粪、温湿度、饮水和消毒等的全自动控制,养殖规模和经济效益也随之提升。
“互联网+” 创新之花遍地开放
“我从未想过咱这搞农机的小作坊,也能跟互联网挂上钩,通过路演解决了投资难题。”在开发区的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食用菌菌棒打孔机研发人张敏鹏激动地说。张敏鹏是阳城县凤城镇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研制的工具将菌农的打孔效率提高了十几倍,荣获了国家科研专利。
与此同时,市区中原街安德隆门业总经理苗朋飞也乘着“互联网+”春风,做活了传统的防盗门产业。他实施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客户私人定制,并通过植入手机APP,将防盗门打造成了新型的广告载体和网上商城。陵川籍创业青年赵婷招聘了大批农家妇女,规模化生产摩卡饰品,她开办电子商务,在淘宝网上销售产品,每天接四五百单生意,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利润近百万元。市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孙海波介绍说:“这两年涉及科技创新和互联网的创业项目,可以称得上是遍地开花,特色农业、手工业和旅游、制造、现代服务业都与电子商务紧紧地联系起来,其中不乏养老服务等新兴产业。”
大众创业激发出草根创业的热潮,而万众创新则让新技术和新创意不断涌现。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我市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一方面,通过万众创新,创造出了更多新产品和新市场,极大提升了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了全市转型升级步伐;另一方面,通过大众创业,增加了更多市场主体,并催生出更多新职业、新岗位,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数据表明,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企业28074户,其中内资企业5065户,私营企业1790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106户,个体工商户65654户。城镇新增就业41400人,其中创业就业965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12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03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1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低于年度控制目标(4.2%以内)2.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