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十二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

[导读]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一倍,年均粮食总产保持在18亿斤以上,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5899元增加到2015年的10914元

●年均粮食总产保持在18亿斤以上,其中2012年达到19.5亿斤,为历史最高

●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68.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226家

●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02个,完成移民搬迁1.7万人,转移贫困农村劳动力就业1.2万人

本报讯 从市农委获悉,“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一倍,年均粮食总产保持在18亿斤以上,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农民收入保持高幅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5899元增加到2015年的10914元,平均增幅达12.8%,比“十一五”期间高出2.4个百分点。特别是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增幅排全省第一。

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以来,我市年均粮食总产保持在18亿斤以上。其中2012年、2015年分别达到19.5亿斤和19.25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肉、蛋、蔬菜、水果、蚕桑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特色产业规模提升。全市初步形成了工厂化食用菌,高平、泽州生猪,阳城、沁水蚕桑,丹河、沁河流域设施蔬菜,丘陵地区干鲜果、太行太岳山区中药材小杂粮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布局。高平、泽州、阳城和陵川列为省“一县一业”基地县。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 68.9亿元,亿元以上企业达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226家,基本覆盖所有特色产业和行政村。

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市“井”字形大水网建设加速推进,供水能力达到年均5.24亿立方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提高到0.58;森林覆盖率达到40%,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农机总动力达到250.48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70%,提前四年进入高级发展阶段。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我市在完成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和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完成投资18亿元,成效显著;实施“最美乡村”评选、新农村百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建设工程,创建省级宜居示范村 12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脱贫攻坚纵深推进。我市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干部驻村帮扶等工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02个,完成移民搬迁1.7万人,转移贫困农村劳动力就业1.2万人,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出全市平均增幅4.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减少到8.45万人,偏远山区贫困农村各项突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