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军人的乡梓情怀——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泽州县崔河村党总支书记崔晓满

[导读] 泽州县犁川镇崔河村党总支书记、吉林省四平市原市委常委、四平军分区政委崔晓满离开晋城,赴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图为年过七旬的崔晓满。李吉毅 摄
图为年过七旬的崔晓满。李吉毅 摄

 

6月28日,泽州县犁川镇崔河村党总支书记、吉林省四平市原市委常委、四平军分区政委崔晓满离开晋城,赴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以“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身份出席全国表彰大会,崔晓满这位老军人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我为了乡亲们留在了崔河村,为村里也做了些事儿,但这些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和领导。乡亲们的日子过好了,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乡亲困境感同身受,老军人回乡当村官

崔晓满1942年出生,喝着崔河村的水、吃着崔河村的五谷杂粮长大。1961年参军,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戎马一生。

2002年3月,在退休5年后,崔晓满和老伴从长春回到家乡,看望年迈的母亲。“考虑到父亲早逝,自己在外奔波了几十年,一直没有很好地侍奉老母亲,回到故乡本想小住几日,就把母亲接到长春。”崔晓满说。

回到家乡,看到的是儿时玩耍的小路依旧泥泞坎坷,乡亲们住的房子依然低矮简陋,邻居家70多岁的老人还得到山下挑水做饭,昔日的母校则更加破烂不堪,即将面临撤并。

面对这一切,原本打算把老母亲接出去颐养天年的崔晓满犹豫了。他说,回到久违的太行山区,踏上家乡的土地,看到熟悉的一草一木,我的心都醉了。可是,当我看到出村的道路坑坑洼洼,乡亲们还住着低矮简陋的房子,特别是看到孩子们挤在透风漏雨的旧仓库里,沿用着祖辈留下的桌凳上课,听到村里的老人流着泪说:“老政委呀,你要不出招想办法,咱村的学校就要被撤并,孩子们就得走几里山路到别村去上学啊!”我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嘛!自己又是个老党员、老军人,面对父老乡亲们的期盼,怎能甩袖就走呢,那样怎么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于是,便萌发了留下来建学校的念头。

在村民大会上,崔晓满提出了“建一座新校舍”的想法。可是,钱从哪里来?村集体一无所有,还内外着20多万元。

崔晓满走家串户,提出“人人捐资,户户捐资,党员干部带头捐资”的口号,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鼓励大家凑凑钱,一起解决困难。“咱先捐出3万元吧!”在家里,崔晓满和老伴儿商量,号召大家捐款,自己得作个表率,老伴爽快地答应了。

为把学校尽快建起来,他又动员亲朋好友凑了6万元启动资金,从弟弟那里要来60吨水泥、3万块砖,还有部分钢材。乡亲们被他的真情打动,纷纷加入捐助行列,60多位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乡慷慨解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乡亲们的积极捐助下,累计筹资270万元。有了这些钱后,两栋占地2800多平方米的新校舍拔地而起,周边12个村的孩子的上学问题解决了。

2015年,村里又新改建了一所幼儿园,适龄儿童的成长环境得到改善。这都是崔晓满带领乡亲们修建的。

修一条出村的水泥路是村里几辈人的梦想。2003年春节刚过,崔河村干部将电话打到了长春崔晓满的家:由县政府出资补贴的“村村通”公路建设就要开工了,想请他回来主持修路。

崔晓满二话没说赶回晋城,找来专家和乡亲们一起论证商量,挨家逐户做工作,动员乡亲们有车出车,有力出力,又让弟弟借来了铲车、推土机、压路机。没钱买沙子和碎石,他就和乡亲们运来炼铁厂的炉渣替代。

看到崔河村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邻村人惊叹:“这么多年也没看见这么红火的阵势了,你们哪儿来的这么心齐劲儿?”崔河村人说:“老政委60多岁了,放着清福不享,还从城里跑来帮俺们没日没夜地干,俺们还能有啥说道呢!”

崔晓满说,村民对这条路太渴望了,一听说要修路,大家心劲儿都很足,党员带头,人人上阵,党员分段包片,一个党员一面旗。

这年年底,一条乡亲们日思夜想的出山路、致富路终于修通了。

这些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崔河村累计筹资270万元,先后建起两栋新校舍,修建了一所幼儿园,把村南的一条臭水沟改造成了人工湖,修通了环村路和田间道路,实现了“户户通”,此外,村里还陆续建起了卫生所、健身广场、农家书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村办文化中心。

有人觉得不理解:你既不是崔河村干部,又不是崔河村居民,像这样劳累个没完没了,你到底图个啥呢?崔晓满说:“我不是干部,但我还是党员,党性还在,本领还在。我什么也不图,看重的是共产党员的身份,是老百姓对我的信任。”

村民们的疑虑,也给崔晓满提了个醒:不久,他将自己的户口和组织关系一并转了回来,做了个彻头彻尾的崔河人,并于2008年当选为崔河村党支部书记。

对症下药,带领乡亲走上脱贫路

崔河村民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崔晓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整日琢磨着给大伙儿多找几条致富门路。他自费带着村干部外出考察,选定了投资小、周期短、效益好的种桑养蚕、养鸡等项目。村民怕投资赔本,他拿出离休工资为大伙儿垫资。

崔晓满先在村里扶持了几个种桑养蚕示范户,结果两张半桑蚕就能收入近3000元。看到养蚕有钱赚,乡亲们纷纷找老政委和示范户学技术。为了让更多家庭尽快走出困境,崔晓满牵线搭桥,加大宣传动员,解放村民思想,帮助和鼓励村民外出找劳务输出的机会,帮助一批,带动一批,半年多时间就输出了不少村里的闲散劳力。如今,不少崔河人已经走出山村,在城里打拼。

在崔晓满的带领下,崔河村先后建成一座年出栏6万只的养鸡场;组建起种植、养殖等5家合作社;发展中药材200多亩、桑田近400亩,建起日烘茧8000斤的烘茧站,为周边10多个村提供种源、技术、收购服务,实现了“户均二亩桑,人均增收4000元”的目标;与河南省一家物流公司建立了劳务关系,全村38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万元。

不仅如此,崔河村栽桑养蚕的经验在泽州县南部山区广泛推广,崔河村已经成为集蚕种供应、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栽桑养蚕中心。

去年,他与村两委决定,将现有的桑园、中药材和果树基地,改造成集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生态园。今年春天,生态园建设顺利开工。崔河村人更喜欢称呼崔晓满为“老政委”,大家都说:“没有老政委的支持和引导,就没有我的幸福生活,也没有崔河村的今天!”

崔河村位于南河、杜家河等8个村的中心位置,而其他7个村都是穷村。2014年10月22日,泽州县委组织部批准成立崔河党总支,崔晓满担任了不拿一分钱工资的党总支书记。崔晓满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组织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面对新挑战,年过七旬的崔晓满再次挑起重担,带病坚持工作,带领党总支一班人,按照“八村一体化建设”新思路,加快实施“三基地+两区”新规划——稳步推进蚕桑基地、中药材基地、小米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区、采摘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带领8个村走上了共同脱贫致富之路。

强基固本,带出一批好干部

崔河村当时的困境,让崔晓满觉得农村现存最大的问题是村领导班子的带富能力较弱,满足不了群众求富奔富的要求。

崔晓满刚回村时,看到崔河村迷信盛行,赌博成风,家家户户烧香拜佛,经常有巫医到村里骗钱骗物。老百姓一有空就凑在一起打麻将,全村竟然常年维持着10个麻将场,党支部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村党支部建设不好,群众没有主心骨,党的富民政策再好,村里的面貌也难改变。

崔晓满说,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我们很多农村支部书记思想保守,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有的抓特色产业意识不强,导致一些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有的个别党员干部只顾自己发家致富,对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还有的党员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使农民处于盲目自流状态。在我看来,当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党组织弱化,必须旗帜鲜明地巩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崔晓满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以一个老党员的身份,以一个公正、廉洁、干事的形象,为老百姓树立榜样。村里有不公平的事,他管在前,特别是针对村干部,更注重做疏导和扶助的工作。他常对党员和村干部说,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要想让老百姓信党爱党跟党走,就要正己身、树形象、干实事。近年来,崔河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强化,村干部抓工作渐渐上了路,先后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党支部、红旗党支部。

2002年起,崔晓满每年在家乡住10个月。去年国庆节前,他吃饭时经常被噎,到医院检查,是食道狭窄。怕家人担心,他一个人偷偷跑到北京检查。今年初,他的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手术后,体重原本70公斤的他,瘦得只有53公斤。医生说,要恢复身体最少得3年。

谈到自己的身体,崔晓满说,病痛不提它,我当党总支书记时答应要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我是一名在军营里摸爬滚打了40年的老军人,不愿虚度年华。家乡是我最钟爱的心灵驿站,理应把它建成幸福乐园。我在村里呆一天,就要为乡亲们付出一天。

6月初,从长春回到崔河村后,8个村的经济座谈会、两委干部座谈会都在崔晓满家开,他的家成了8个村的办公场所。

一枝一叶总关情。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为村里带出一个好班子、一批好党员,让崔晓满感到很欣慰。他说,离开村里这么久,还能再为村里做点贡献,回报乡梓,回报社会,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