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全域旅游美了乡村富了农民

[导读] 阳城县坚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按照“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的总体思路,坚持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把“种农田”变为“卖风光”,把

本报讯 近年来,阳城县坚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按照“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的总体思路,坚持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把“种农田”变为“卖风光”,把“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叫响叫亮了“悠然阳城”品牌。据统计,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0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4.2亿元。

突出龙头引领。该县以支持皇城相府、蟒河等景区创建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加快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皇城相府景区成为全省继五台山、云冈石窟之后的第三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蟒河景区理顺了困扰十多年的体制争执,以竹林山煤矿作为开发主体,累计投资10多亿元,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官王府积极探索旅行社和景区合作的新模式,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析城山景区坚持“边开放边开发、以开放带开发”的思路,确定阳泰集团作为开发主体,目前已按照5A级的标准,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类、配套服务类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旅游行业整体水平。

主攻两大建设。该县顺应大众旅游消费结构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移的大趋势,联动推进以旅游为导向的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田园城市按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要求,在巩固提升“两河六园一环道”生态建设成果的同时,以“农区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农产品变旅游商品”为方向,规划建设5000亩“永久性”农田发展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圃及大地景观,新建30公里景观廊道和两处田园小镇,目前田园经济带已初见雏形。美丽乡村坚持“干净为基、农民为主、增收为要、特色为魂”的思路,投资4000万元,贯通了全长78.5公里、辐射6个乡镇42个行政村的磨滩至董封旅游专线;投资3.5亿元,以北留润城、东冶、蟒河和横河四大连片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宜居示范、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完善提质四大工程,集中推进29个样板村、试点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加速三个融入。一是加速融入晋豫陕冀旅游圈,密切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和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二是加速融入旅游产业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注重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注重调动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把群众的利益与旅游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群众成为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积极因素;三是加速融入农民增收圈,在推进旅游开发过程中,扶持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相继开发出蚕丝被、相府蜜酒、润城枣糕、绿色小米、蟒河山萸酒等系列产品。2015年,全县农民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人均增收约1100元,充分发挥了旅游业带动就业、富裕群众的特殊作用。

推进四个结合。推进文旅结合,以“中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创建为载体,争取上级资金1亿元,引导社会资金4亿元,对砥洎城、郭峪古城、下交汤帝庙等国保文物以及南安阳潘家庄园、中庄李家大院等124处古民居、古城堡、古庙宇进行保护修缮,并深入挖掘远古文化、商汤文化等,积极开发建设海会书院、杨继宗故居、坪泉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景点。推进农旅结合,由财政投资近1000万元,扶持发展具有乡土风貌、农家特色的农家乐近1000户,拉动社会投资8000多万元,带动每户农家乐年均增收3万元;推进体旅结合,围绕体验式旅行等现代旅游新风尚,积极在休闲、体验等方面做文章,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全国摩友聚会、首届越野汽车竞技大赛等活动;推进网旅结合,通过阳城旅游资讯网、“悠然阳城”微信公众平台等互联网平台向外宣传推介,借助同程网、南北游、美景网等专业旅游网站启动网上预订门票平台,进一步推动网络与旅游发展互促互进,进一步提升了阳城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阳城县先后获得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强化五条措施。围绕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成立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组,专题研究事关阳城旅游业标准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解决具体事务;聘请旅游规划专业机构科学编制《阳城县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精心制订《阳城县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实施方案》;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各景区、旅行社、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客运等方面选择确定试点单位,培育了一批示范典型;按照国标、行标、企标要求,完善了旅游标识标准体系,升级了旅游服务设施;把旅游标准化创建作为战略举措,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安排专项资金,明确责任、全力推进。(赵进军)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