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脱贫攻坚·记者在现场】脱贫路上的陵川答卷

[导读] 一系列扶贫“组合拳”,招招精准。2016年,全县又退出贫困村51个,退出贫困人口8069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00元,增速领跑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省平均增幅,脱贫攻坚实现了首战首胜。

□本报记者 王 婕 通讯员 张晋 丁卉  在陵川县六泉乡小番底村,赵小国和村民们正一起忙着在合作社的基地里育苗除草。他曾经是村里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依靠土地流转和在合作社打工,他和全村52户贫困户一起实现了脱贫。赵小国说:“以前在家就种个地,一年顶多挣4千块钱,2016年村上成立了金榆合作社,流转土地,我有2亩荒地流转到合作社,随后在合作社上班,一天80块钱,去年挣了1万多块钱。今年合作社的事多,有党参育苗,有风景育苗,仅工资就有2万多,加上流转土地还要发点钱,现在生活好多了。”

作为省级贫困县,陵川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王新文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陵川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立下军令状,列出时间表,制定路线图,打出了产业扶贫、异地搬迁、社会兜底、结对帮扶、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等一系列精准扶贫“组合拳”,脱贫攻坚战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

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陵川县坚持“一村一品一主体”,立足生态优势,对每个贫困村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量身订制产业脱贫方案,实行挂图作战、限时攻坚,形成了以“特色种植、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规模健康养殖、乡村旅游五大特色产业+光伏+电子商务”的产业脱贫路径,实现了贫困村脱贫产业全覆盖。同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通过资源入股、吸纳就业等方式,通过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使全县80%的贫困户纳入了产业扶贫体系中来,走出了一条具有陵川特色的生态产业脱贫之路。

加快易地扶贫搬迁。五年来,全县共有5696户、8651人通过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方式进行了移民搬迁。同时,通过建设特困移民敬老院和幸福大院等兜底安置,破解了没有搬迁能力的农村“五保”“三无”等特困人口,尤其是特困孤寡老人的供养难题,加快了全县全面脱贫步伐。采访中,潞城特困移民敬老院李腊元老人说:“我们现在可幸福了,衣服不用洗、铺盖不用洗,到点就吃饭,全靠党的好政策呀。”

全力筑牢政策兜底网。陵川县实行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人员和五保人员的保障标准,使其高于国定贫困线标准。对达线达标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了应补尽补全覆盖,资助贫困学生312名,确保了各项兜底政策全面落实到户。

不断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道路改造、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宽带网络全覆盖等,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增强脱贫攻坚成效。

一系列扶贫“组合拳”,招招精准。2016年,全县又退出贫困村51个,退出贫困人口8069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00元,增速领跑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省平均增幅,脱贫攻坚实现了首战首胜。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