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绿道经济”亮点纷呈

[导读] 泽州县境内有两条绿道,一条环城生态圈绿道,东起巴公二仙掌,西至高都西刘庄,途经巴公、高都和金村两个乡镇,全长约33公里。一条伊侯山森林绿道,南起李寨道庄,北至陵沁线,途经李寨、川底和大东沟三个乡镇,全长14.7公里。这两条绿道不仅是城市休闲的慢系统,更是泽

□本报记者 王金枝  目前,泽州县境内有两条绿道,一条环城生态圈绿道,东起巴公二仙掌,西至高都西刘庄,途经巴公、高都和金村两个乡镇,全长约33公里。一条伊侯山森林绿道,南起李寨道庄,北至陵沁线,途经李寨、川底和大东沟三个乡镇,全长14.7公里。这两条绿道不仅是城市休闲的慢系统,更是泽州致富的快车道。

三个明星村 三种新路径

巴公镇是泽州县的明星乡镇,美丽富饶的东四义全国闻名。现如今,每逢周末,百十来号人的骑行、步行队伍沿绿道从市区来到东四义,品农家菜,吃农家饭,给这里的村民带来了商机。

绿道不仅是城市休闲的慢系统,更是泽州致富的快车道。 本报记者 陈马利 摄
绿道不仅是城市休闲的慢系统,更是泽州致富的快车道。 本报记者 陈马利 摄

56岁的郭换果去年在村里公园门口重新操持起了早点摊,与以往不同,她领到了政府5000元补贴,还将自家的小洋楼装修好搞起了农家乐,素饺子、黑圪条、酸菜面,中午一顿饭,每人十块钱。她高兴地说:“我们又有赚钱的新门道了。”

巴公镇是我市的工业重镇,煤铁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在建市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里先后涌现出了东四义、山耳东、南山等全国明星村,它们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叹,近年来村集体和村民人均收入急速下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巴公镇积极响应全市转型发展的号召,拿出专项资金投资铺设绿道,历时两年完成环城生态圈绿道一期工程巴公境内(二仙掌至东四义)15公里,去年又完成了二期工程(东四义至西刘庄)巴公境内约6公里,为当地村民铺开了致富路。副镇长赵晋兵说:“我们还同步出台政策鼓励沿途村民发展农家乐,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老典型又焕发了新生机。南山村是全国知名的移民新村示范村,因毗邻龙王山森林公园,清新幽静,绿道途经南山段更是以浓荫蔽日堪称最美。今年,这里先后迎来了元宵节、端午节和半程马拉松等传统节日和体育赛事,并立足“孝文化”打造幸福长寿村,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办寿宴,孝双亲。山耳东山明水秀,是全国绿色小康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2000元。“我们重新打理了村里的采摘园,还延长铺设了环湖绿道。”村委副书记李中平说。他们正在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从设施农业到休闲旅游产业

环城生态圈绿道二期工程途经高都镇境内12公里。在绿道沿途,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巴公河的污水注入了丹河湿地公园。地处高都、金村交界的丹河湿地公园是这段绿道的终点,也是最大亮点。

时值盛夏,公园里不时有情侣骑着双人自行车在嬉戏,有家庭在绿地上搭帐篷野营,还有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在烧烤、垂钓。远远望去,卖零食、出租烧烤炊具和观光自行车的摊点,已排出了公园门口十几米外。昔日的污水荒坡变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昔日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了。

湿地公园所在的西刘庄村是个纯农业村,人均年收入在七八千元,近年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五六月正是果蔬成熟的季节,绿道和公园开通后,前来采摘的市民越来越多了,“五一”和端午小长假期间,最高峰时,每天能接待一千多人。村主任王挪富审时度势,正在谋划转变思路,努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他说:“除了樱桃园、杂菜园,我们还打算发展盆摘蔬菜和花卉,完善秋千、亭台等休憩场所,留住游客。”

“五一”刚刚开业的西刘庄大食堂就是绿道开放的首批受益者。大食堂就地取材,新鲜实惠,素酒席每桌100多元,荤酒席每桌200多元,主要接待采摘园的游客和家庭聚餐,节假日每天能达到40多桌,平常周末,每天也有20多桌。老板娘王海霞笑得合不拢嘴。邻近丹山别具特色现代农业景观园负责人贾明亮也表示,受周边带动,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了。

挖掘地方特色发展绿道经济

伊侯山森林绿道去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二期工程已铺设至大东沟镇西洼岭村,基本完工。绿道起点李寨乡地处沁河回转处,风景壮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泽州“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玻璃栈道、陟椒教堂等景点的开发,知名度见长。同时,这里还是我市的“梨园之乡”,上党梆子的重要发源地。“绿道和景区相互映衬,来走绿道的游客也会下景区看看,有的游客看完景区也会再去绿道走走。”乡政府工作人员闫翠芳介绍说,很多外地来的游客还会就近住在梨园山庄。

梨园山庄是以融戏曲文化开发、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研发、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的农旅一体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山庄巧打文化牌,将当地特有的戏曲文化巧妙地穿插在了山庄的食宿细节里,让人耳目一新。此外,他们的石碾小米、石碾面粉和特色小杂粮也很受游客欢迎,曾创下淘宝、京东优质小米网购量和点击峰值,目前已经在山庄开设了展销馆。山庄管理人员宋小拽说,我们还利用古法成功研发了“黄芩茶”,可以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人均增收300元。

伊侯山绿道在山间起伏,视线所及皆是绿,非常受山地自行车骑行爱好者青睐 。在途经川底乡二十里铺古镇周边有两万多亩梯田。“再过两三年,你经过这里就能看到绿道两边漫山遍野,错落有致的连翘花海了。”乡党委书记牛天明说,我们采用树间种芍药,树下种丹参的立体种植模式,既能观光又能致富。绿道经济将沿途乡镇载入了发展快车道。

标签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