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展“四美”乡村建设 全力打造文明幸福家园——在全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巴公现场会上的发言摘登

[导读] 近年来,巴公镇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巴公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先后获得“全国重点

大力开展“四美”乡村建设 全力打造文明幸福家园

——在全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巴公现场会上的发言摘登

涵养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家园

泽州县巴公镇党委书记 郎军芳

近年来,巴公镇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巴公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园林城镇”“山西省百镇建设示范镇”等殊荣。

一、一朵铁花打出了巴公制造,夯实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根基

巴公镇是远近闻名的煤铁之乡,来村的打铁花技艺更是在2011年4月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传统的冶炼之花,历经沧桑与巨变,演变成为省级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园区入驻了清慧制造、兴达铸件、东方缸套、晋钢福盛、天泽永丰、己内酰胺、纳米碳酸钙等2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为主,钢铁冶铸、新型材料、煤炭化工为辅的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2017年,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内清慧三期年产5000万件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结构件项目和晋钢百万吨高端铸造产业园项目入选晋城市十大转型项目,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已初见成效。

二、一把扫帚扫出了良好道德风尚,吹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号角

巴公历史文化厚重、名士乡贤众多,培育了“铮铮铁骨、自立自强”的巴公精神。上世纪50年代,巴公人民自立自强,靠着“一把扫帚”扫出了东四义全国卫生模范村,获得了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的奖旗。从此以后,巴公人民凭着这股子干劲与韧劲,扫除了贫穷落后,扫出了文明小康和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一是充分挖掘本土底蕴,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多措并举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积极打造党史党魂教育基地,修缮周玉麟烈士纪念碑,并定期组织党员参观学习,重温党的光辉历史。二是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推进基层文明建设,培树文明和谐新风。深化移风易俗,村村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着力从党员干部带头,村规民约、家风家教入手,大力培育文明新风。2012年以来,先后有5人入选“晋城好人”,4人入选“泽州好人”。

三、一条绿道走进城市后花园,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质

晋城市首条环城生态绿道建在巴公,总长达20.3公里,沿线串联了龙王山森林公园、泽州古八景“碧落卧云”和多处休闲观光农业园,绿道宛如一条玉带,由北向南连通了巴公和晋城市区,提升了巴公形象和城镇品质。为此,巴公镇围绕城市后花园建设目标,一是大力加强人居环境改善。二是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三是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四、一根大葱烹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风采

“巴公烧大葱”作为巴公的一张名片,醇香的美味诱发了巴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巴公镇倾情办好惠民实事工程,全力推进水、暖、电、气、路、网、绿、净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截至目前,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98%,镇区集中供热面积实现全覆盖,达到80万平方米。镇区已形成了“四横四纵”的城镇道路框架,教育医疗体系完备,新建提升了16轨小学、16轨初中、12轨高中和一级甲等医院,建成8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全镇新农合参合率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9%以上,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全省领先。

三甲镇精神文明的“965路径”

高平市三甲镇党委书记 李皓

三甲镇历来是高平重镇、冶铸名镇,也是闻名上党的冶铸之乡、银杏之乡。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民生事业常抓不懈,通过大抓文化建设,促进了全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出现了镇和民安、社会稳定、经济腾飞的良好局面。

一、“九个一”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一是上好道德讲堂“一堂课”,在姬五女中学、三甲南小学、禾木佳公司等单位建起了不同规模、形式多样的道德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五老代表、德孝典型登台讲课。二是日间照料“一顿饭”,全镇建起了24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使300余名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三是建好新风正气“一面墙”,通过《三甲报道》、三甲微信平台、灯杆标语、红色短信、文化墙等,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四是唱响道德赞歌“一台戏”,村村组织德孝文艺演出团队,在全镇巡回演出。五是戴好德孝楷模“一朵花”,连续十年开展了十大孝子、好儿媳、三甲好人等评选活动,营造了文明氛围。六是献出志愿服务“一份爱”,在镇村干部中开展“万人千户大走访”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活动,在镇机关干部中开展“百人帮百户,干部结穷亲”活动。七是打好德孝文化“一张牌”,通过举办节日文化、消夏文化、红色文化等,把倡德与行孝深入每个人的心田。八是用好帮扶救助“一系列”基金。九是开展好“道德三甲”一系列活动。

二、六种文化形式,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常态化

一是大办节日文化。连续十年举办规模较大的元宵节、重阳节等节日文化活动。二是拓展载体文化。《三甲报道》坚持每周一期,每户一份,在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三是引深创建文化。2009年至今,相继开展了“和谐家庭”、三甲好人、三甲热心人、道德三甲我先行等评选活动。四是推广健身文化。按照“大村自建,小村联建”的原则,全镇组建了23支篮球队,3支老年门球队。今年每个村又成立了太极拳队和秧歌队。五是涵养企业文化。积极引导驻地企业加强职工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健身运动场建设。六是兴起消夏文化。从2009年开始,在文化广场每半月举办一场消夏晚会,至今已举办100余场。

三、五个切身体会,促使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化

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中,有五点深切的体会。一是精神文明工作必须坚持抓,长期抓,才能渗透到群众的日常行为中,才能抓住人心,才能成为一种习惯。二是精神文明工作可以提升地方软实力,扩大三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吸引外乡人来三甲投资创业。三是精神文明工作可以拉近党委政府同群众的距离,使干部和群众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四是精神文明工作可以潜移默化提高群众素质,使群众明辨是非,革除陋习,净化了风气,开阔了视野。五是精神文明工作可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和人际关系,让农民群众找回了自豪和自信。

厚植绿色优势 培树文明新风

陵川县马圪当乡党委书记 原晋毅

近年来,陵川县马圪当乡立足生态优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提质扩面、生态旅游上档升级、人居环境美丽宜居、民生普惠社会和谐的四大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山区乡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路子,极大地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完善机制“抓”文明

马圪当乡党委、政府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与全乡经济社会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同时,利用立体化、多层次的学习网络,加强文明教育,真正以学促行,提升干部群众的文明素养。

二、搭建平台“植”文明

打造平台强阵地。积极建设各种宣传活动阵地,在各村建立了文化室、活动室、健身广场等。同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真正把这些活动阵地管好用好,让群众接受教育有课堂、交流活动有地方、娱乐健身有场所。

主题实践育民风。开展了广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经常性开办道德讲堂,注重教育的针对性,真正让文明泽润乡间邻里。

志愿服务美家园。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组建了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和网络文明志愿服务队,经常性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民情大走访等活动,扩大了文明建设覆盖面和影响力。

关怀帮扶暖邻里。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组织进行博爱一日捐、慈善一日捐、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困难党员等活动,让关爱互助之风劲吹山间乡野,温暖邻里。

三、敦风化俗“育”文明

村规民约硬约束。在各村普遍订立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严禁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不文明行为,同时对各种陈规陋习进行制止和规劝,真正让村规民约成为群众的行为规范,引导形成节俭办事的新风气。

集中整治不含糊。严肃整治各种违规行为,严格实行机关干部和村主干婚丧嫁娶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上报制度,真正用制度管人管事。如今,盲目攀比的现象大大减少,民风社风出现了可喜变化。

评树典型扬正气。积极开展向道德典型学习活动,大力宣传本乡的晋城好人、陵川好人、最美乡村医生的感人事迹。同时在各村设立了善行义举榜,激励更多群众学模范做典型,形成了诚实守信、知耻明礼的良好风气。

四、厚植优势“促”文明

着力抓好农旅一体化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健康发展。大力推进“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农旅一体化发展,建成了以双底、古石、武家湾等村为主的“农家乐”规模旅游接待集中区。截至目前,全乡农家接待达到了180户,年综合收入达到12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有效带动了农民稳定增收、农业持续增效。

着力抓好环境整治长效化,确保人居环境整洁有序。在公路沿线的西岭、四义、横水等8个重点村实行垃圾不落地管理;在黄围山、凤凰欢乐谷和武家湾三大景区及景区所在村,对村容村貌、河道治理、农家接待等进行彻底整治;投资100余万元改善了武家湾景区环境,确保村村干净整洁。

着力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把资金更多投入到民生改善中,社保体系更加健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打造善美生活 建设美丽家园

城区北石店镇党委书记 孟晨

近年来,北石店镇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村立镇的根本抓手,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获得了“全国文明镇”的殊荣,被中央电视台报道为“太行山上的小维也纳”。先后涌现出了大车渠、东王台等一批省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培树出了司徒小镇、景熙绿谷等多个文明景区,推选出了以刘平贵为代表的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文明家庭。在北石店镇30个村(社区)中,大张村紧紧围绕美丽、文明、幸福、阳光家园建设目标,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率先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

一、改造旧村、优化环境,着力打造美丽家园

大张村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旧村改造,先后建成7个花园别墅式农民住宅区,实现了“六通六有六化”目标。“六通”,即:通路、通水、通电话、通信息、通公交车、通煤层气;“六有”,即:有现代化小学和幼儿园、敬老院、门诊医院、大众餐厅、农民文化活动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六化”,即:住房舒适化、饮水安全化、能源节约化、街道明亮化、环境整洁化、村庄生态化。如今,大张村人过着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和美生活。

二、弘扬正气、引领民风,着力打造文明家园

大张村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始终不渝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了村规民约,设立了道德讲堂,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节俭办事、移风易俗。全天开放农家书屋,组建了现代女子乐队、青年健美操队、老年舞蹈队和老年说唱队,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村民文明素质。

三、改善民生、传承美德,着力打造幸福家园

大张村始终以“群众生活更加幸福”为目标,构建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先后新建了霞光敬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每月给65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补贴,对孤寡病贫老人进行照顾优抚,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同时,邀请老党员、老干部到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起了老年“护村队”“护林防火队”“卫生监督队”等,充分发挥老年人余热。

四、制度健全,民主公开,着力打造阳光家园

大张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阳光公开的制度保障。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都严格履行“四议两公开”民主程序,使决策真正反映民意、代表民心,激发了内在发展活力。北石店镇通过四个注重,带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一是注重素质提升,强化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二是注重德法兼治,完善村规民约,以良好村风民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注重文化建设,坚持建好阵地、选好队伍、办好活动,以主旋律正能量激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注重优化环境,打造美丽乡村,以优美生态、良好秩序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 构筑文明家园

阳城县西河乡党委书记 张国瑞

近年来,阳城县西河乡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创建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全乡呈现出各项事业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气象,先后获得 “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山西省文明乡镇”、“山西省卫生乡镇”、“田园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以“四宜”西河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近年来,西河乡按照 “国家级环境优美乡、美丽阳城西花苑、田园城市建设示范区”的区域定位,确立了“四围绕四建设”的奋斗目标,即:围绕宜居目标,建设美丽西河;围绕宜业目标,建设富裕西河;围绕宜游目标,建设休闲西河;围绕宜养目标,建设幸福西河。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在实现农业优、农村美、农民富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宜居西河建设,集镇中心区附近一批农民新居相继建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群众居住质量明显提升;全乡14个村全部实现了“垃圾不落地”管理,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围绕宜游西河建设,绿化美化20公里长的田园绿道及观景点,持续实施大地景观项目,引导和鼓励群众轮茬种植油菜和油葵,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完成了农业生态小流域治理项目的道路规划及路基建设,建成了3800亩萱草园、800亩优质核桃园和600亩花椒园。围绕宜业西河建设,不断完善水利设施,为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提供了水源保障;加快建设特色农场农庄,沿着田园绿道建成各具特色的农场(庄)14家。围绕宜养西河建设,全乡各村全部实现了集中供气,街巷实现了全亮化,田园绿道、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全乡14个村全部建成生态园林村,林木绿化率达到60.1%。大力支持老年事业发展,全乡建成2个敬老院,7个村建成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西河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二、以“文化名乡”战略为着力点,弘扬传统文化培树文明新风,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载体

西河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文明新风劲吹。目前全乡14个村都修建了农民休闲文化广场,乡村两级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评选活动。村村都制定了“十不准十提倡”村规民约,年年组织开展街头文艺表演、舞台文艺汇演、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演讲比赛等内容丰富、品味高雅的文体活动。

三、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为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合力

西河乡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在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各方面、全过程,强法治、保稳定、促和谐,真正让乡风民风淳起来。一是积极开展了“平安西河”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了乡、村两级综合治理机构和网络,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目标;二是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讲文明、讲礼貌及遵纪守法蔚然成风;三是大力开展扶困济弱活动,采取党员干部结队帮扶、社会团体慈善捐助、慰问老党员等方式,形成关注弱势群体、关爱老年人的文明风尚。

美丽郑村 幸福小镇

沁水县郑村镇党委书记 赵光义

郑村镇位于沁水县东南60公里处,是沁水县“一城一带一圈一区”中的工业核心区,是“一城四镇”城镇化布局中的“幸福小镇”,连续三届被省文明委评为“省级文明乡镇”。

郑村镇全镇“一盘棋”,上下“一股劲”,全民“一条心”,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在促民富上下功夫,在惠民生上下功夫,在保民安上下功夫,优化了移风易俗的社会环境,涌现出侯村、福祥苑移民小区、湘峪、半峪等一批先进典型。

特别是侯村村,2012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做到了五十年村内无上访,三十年干部无违纪,二十年群众无违法。近年来,他们坚持建强班子,管理民主,有一个政治坚定、团结合作、勤政务实的领导班子,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五有”要求,做到了有组织领导、有目标规划、有工作措施、有投入保障、有完整档案。先后开展了“党员挂牌承诺制”、“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特色家庭”等评选活动,全村上下形成文明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其次,坚持生产发展,保障有力。通过企地共建互赢,村集体年获红利950万元;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全村50余栋规模种植大棚每年增收400多万元, 300亩核桃树长势良好,明年挂果见利,并力争扩大到500亩;通过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三个洗煤厂年创利润1000多万元,安排就业人员150余人,为村内经济发展增添了新亮点。目前,正在接洽参股大象饲料厂,村级经济收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第三,坚持生活宽裕,村容整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依托山水自然资源,植树造林5000亩,同时做好培育森林后备资源,开荒还林、坡地还林和围栏封育等工作,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在村庄道路和民宅规划建设中,有计划留下绿化、美化的用地和空间,全村绿化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达到了“四化”标准。村里还组建了60余人的环卫保洁队伍,专门清理街道内外的垃圾杂物,始终保持村内村外、大街小巷整齐干净。配备了环卫监督人员,有效防止出现脏、乱、差现象。建立“户收集、队清运、村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形成了常态化的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四是坚持提升服务,乡风文明。投资500多万元,全面改造升级现有村委办公楼、文化活动中心,将其改造成集办公、农家书屋、电教播放室、计生服务室、3D影院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活动服务中心。高标准规划了150户居民住宅,95%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新房。投资1000多万元对村内大街小巷全面硬化、绿化、亮化和净化,投资150万元让村民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全村100%的农户用上了煤层气,村民全部参加了合作医疗,年终福利每人5000元。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始终坚持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实行了责任分片承包制,将工作与年度考核挂钩,充分调动起全村群众的积极性,把心拧在一起,九牛爬坡,个个出力,为建设“幸福小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