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着力打造产业扶贫“新模式”

[导读] 七大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一是小杂粮产业,以西河底镇为中心,共在16个贫困村发展以谷子为主的杂粮基地6000余亩,亩均杂粮收入1500元,带动582户贫困户实现杂粮收入3000元。

本报讯 今年以来,陵川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途径,围绕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结合当地实际重点发展七大特色产业,并规划出六种模式、四大机制实现路径,力促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七大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一是小杂粮产业,以西河底镇为中心,共在16个贫困村发展以谷子为主的杂粮基地6000余亩,亩均杂粮收入1500元,带动582户贫困户实现杂粮收入3000元。二是蔬菜(食用菌)产业,以潞城、杨村、六泉、夺火等乡镇为主,在10个贫困村完成露地蔬菜种植1450亩,带动319户贫困户实现户均收入3000元;在9个贫困村发展蔬菜(食用菌)大棚114栋,带动19个贫困村22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在六泉乡赵辿村建成了3000平方的农产品冷链市场,可有效解决周边3乡镇1.5万亩蔬菜销售问题,提升蔬菜产业种植效益。三是中药材产业,以六泉、古郊、潞城、秦家庄等中东部乡镇为主,共在68个贫困村完成以连翘为主的中药材种植2.55万亩,建成中药材加工点8个,可带动4264户贫困户实现户均中药材收入4000元左右。四是干鲜果产业,以东部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为主,共在15个贫困村完成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1.8万亩,水果提质增效350亩,可带动617户贫困户实现户均收入1500元。五是光伏发电产业,以适宜村适宜户为主,在全县42个贫困村共安装光伏4300千瓦,其中38个村安装集体光伏1357千瓦,可实现户均红利收入100元以上。六是乡村旅游业,以中东部有旅游资源村为主,通过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家乐”接待等,可带动16个贫困村681户贫困户实现户均旅游收入1100元以上。七是规模养殖业,以适宜村庄为主,共在21个贫困村发展规模养猪11500头、养羊2300只、养鸡20万只,发展中蜂养殖270户,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正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撑。

六种模式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带资入企,按股分红模式。贫困户把扶贫资金注入企业,企业按入资比例每年为贫困户发放8-12%不等的保底分红。目前参与的企业有羊明钙业、鸿生生物、昌墉墙材等,共投入扶贫资金500余万元,年底可为贫困户分红50余万元。二是订单种植,收益保底模式。企业或合作社牵头与贫困户签订种植合同,组织贫困户统一种植管理,并采取最低保护价进行收购,保证农民的种植收益。三是合作引领,抱团发展模式。合作社将贫困户组织起来统一发展产业,既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又提高了市场销售价。目前全县共有81个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2865户参与产业扶贫。四是村企共建,利益均沾模式。以光伏发电为主,利用国家光伏扶贫资金,采取市场运作的模式,光伏企业负责建设光伏发电基地,并网发电后村集体和贫困户一般按4:6的比例分配收益,既带动了贫困户增收,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五是集体搭台,农民唱戏模式。村“两委”牵头搭建平台或建设基地,建成后贫困户前几年免费或交纳较低的租金生产经营受益,这类模式主要以乡村旅游、部分设施蔬菜基地为主。六是直接发放,群众受益模式。以谷子、露地蔬菜种植,中蜂养殖为主,按照确定的标准对贫困户直接进行补贴,今年共发放杂粮种植补助178万元,露地蔬菜种植55万元,有效促进贫困户增收。

四大机制保障脱贫实效。一是资金整合机制,建立了县扶贫资金整合平台,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对产业进行扶持,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二是政策调动机制,结合省“8311”产业扶贫补助标准,合理确定每个产业项目的补助标准、支持重点,有力地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三是督查监管机制,全程加强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监管,严格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汇报”工作机制,对每一笔产业扶贫资金都要在县政府网上进行公开公示,提高资金分配、使用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农民培训机制,围绕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指导,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秦晓丽)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