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洒满扶贫路——晋城市接待办档案局帮扶陵川县马圪当乡前郊村的故事

[导读] 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市下乡办安排,市接待办和市档案局共同帮扶陵川县马圪当乡前郊村。

□孙加慧  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市下乡办安排,市接待办和市档案局共同帮扶陵川县马圪当乡前郊村。

前郊村的脱贫工作绝非想象得那么简单。这一点,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心里最有数。该村共52户136人,其中贫困户40户103人,除去2016年已脱贫的8户13人,2017年要实现32户89人整体脱贫。单从脱贫户数、脱贫人口所占比例看,这绝对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一)

第一次走进我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李贵堂家,令我唏嘘不已:家徒四壁,除了一些破旧的家具,最值钱的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生产的一台二手电视机。

李贵堂58岁,37岁时因脑梗致残,需要经常住院治疗。其妻郎召兄56岁,16岁失聪后40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已经自顾无暇的夫妻二人,却15年如一日照顾着由母亲收养、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患有先天性痴呆的弟弟郎石河。夫妻二人的纯朴善良令人感动不已。

与单位派驻的扶贫工作队商量后,我们决定先从这家人的心头之痛——郎召兄的耳疾治起。

去年6月份,我先后与市区三家医院进行联系。但前两家医院都以“耳聋时间太长,担忧治疗无望。”为由谢绝了。就在我感到无望时,市康复医院传来消息:他们愿无偿提供治疗。这让我对治好郎召兄的耳聋充满期盼。

7月中旬,李贵堂夫妇来到市康复医院检查。我因公务不能陪同,便电话联系院方,恳请一定细心做好检查。在市残联理事长郭忠平的热心关照下,市康复医院院长马强、主治医师崔兵飞对郎召兄进行了认真检查,最后确诊为“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院方决定免费为她左耳验配西门子莲花23P型助听器。

两个月后,我到前郊村了解村民采摘中药材收入情况时再次来到李贵堂家,他家却房门紧锁。往回走的路上,我遇到了郎石河,他指着自己采摘的约5斤连翘,支支吾吾和我说话。旁边的一位大娘告诉我:“这孩命苦,先天性痴呆,7岁丧母,到20岁没了父亲,是召兄母亲一直照顾着他。养母不在后,十多年全靠他那耳朵不管用的姐姐照顾。”

随后我与李贵堂取得联系,得知他正和妻子赶往市康复医院装配助听器。下午3点,李贵堂打来电话,话筒中传来郎召兄断断续续的哭泣声:“你不歪,真是个好人啊!我已经不是原来的聋哑人了!”

当我再次来到李贵堂家见到郎召兄时,她完全变了一个人,又是拿凳子,又是倒开水,还不时和我说说话,之前从不抬头看人一眼的样子荡然无存。看着她脸上绽开的久违的笑容,我不禁流下了泪水。

12月9日、10日,我去前郊村参加陵川县扶贫检查验收,李贵堂正在县医院进行防范性治疗。耳疾治好后,郎召兄便成了家里的主心骨。

在村里停留的两天里,我四次见到一直担忧着的郎石河。他时不时帮村委办公室打扫卫生,还能自己做饭吃,别人都说他比以前强多了。看着他憨憨可爱的样子,我的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验收结束返回市里的途中,我掏出手机给李贵堂发了一条信息:“老李好!诚祝全家,注意保暖,幸福平安!”刚过一会,他就给我打回了电话:“我现在女儿家,是女儿将信息念给我听的,我们全家人听了真的很高兴啊!”

看到这一家人逐渐走出困境,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二)

前几年,前郊村为引导群众脱贫致富,栽种了12000株核桃树。如今挂果的已经有8000余株,可这些树虽然看上去枝繁叶茂,却因为经不起倒春寒侵袭,加之病虫害防治跟不上,收入甚微。

这些核桃树是村里脱贫增收的重要来源。为了帮村里破解有树无果的难题,让村民早日获益,2016年5月,我找到市林业局局长刘万堂请他帮忙。很快,林业局为前郊村下拨了7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广果树管理新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修剪整枝,涂抹石灰,加大了对果树日常管护的力度。

通过科学管理,2017年仅栽种核桃树这一项,前郊村户均增收近千元。

前郊村人笑了,笑得很开心。

(三)

在省、市相关政策扶持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前郊村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市档案局想方设法为村里协调解决了5万元,用于清理河道、加固坝基,为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排除了隐患;上级财政注资22万元,用于村里6户村民移民搬迁。

在房屋修建过程中,由于水泥、沙石价格的上涨,房屋只完成了主体工程,22万元就已花完,眼看着就要住上新房的村民开始不安起来。我当即将这一情况打了专题报告,市有关部门领导得知后,当即和班子成员协商,拿出10万元为前郊村救急。

有了这雪中送炭的10万元资金,及时为搬迁户铺了地,剩余的钱除修路、打院墙外,还将为村里修建一个像模像样的厕所和澡堂,让前郊村村民像城里人一样,干干净净上厕所、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

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前郊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村民们一天天增加的幸福感。

(四)

在前郊村村民挂在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时,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一个个默默奉献的扶贫干部的身影。

作为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市档案局副局长申晓霞,是前郊村进村入户次数最多的扶贫干部,村里人几乎都认识她。因奔波劳累,扶贫中,她几次血压升高,头昏脑胀,而她却总是说:“任务这么艰巨,我必须在一线。”

同为工作队队长的市接待办副主任张强胜,工作认真负责,为搞好扶贫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他结对帮扶的贫困户——70岁的吕元景大娘,因突发高血压长达五年不能动弹,丧失语言表达能力。他和钱国义、贾浩华等多次同市残联协调,为老人配备了轮椅。

两个帮扶单位的领导李克平、李会峰、焦健,时刻将扶贫工作挂在心上,遇到问题时刻冲在第一线;殷云莲、刘敏、王蓓蓓克服老人住院、女儿尚在哺乳期、带着身孕等困难,工作扶贫两不误,各个环节不落下。

杨雪健、孙楠两个小伙子,为准确无误搞好信息录入、核实有关数据,大冷天在村里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

不仅是帮扶干部职工,前郊村党支部书记宁双虎当过兵,家住县城,条件较好,可他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辛勤奔波。

村里的老会计赵根富由一名企业会计被挑选回村里,一干就是8年。在扶贫攻坚中,别看他年纪大,行走不便,却常常起早贪黑,算数字、填表格,东家进、西家出,甘做扶贫路上默默付出的老黄牛。

……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前郊村村民的认可。

一天晚上7点多,村民李世杰看到我们还在村会议室加班,立马回家让老伴王月英做了饭叫我们去吃。当我们吃完饭离开时,两位老人却始终没动一下筷子。这一场景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五)

12月27日,2017年的年末岁尾,市接待办和市档案局23名结对帮扶人员再次来到前郊村。我为村里的党员和群众作了《传承红船精神、打胜脱贫硬仗》的专题讲座。村里74岁的老党员、曾经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启发即兴发言,对帮扶单位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都是习总书记领导的结果啊!”老人还将自己编写的顺口溜念给在场的人听,赢得了阵阵掌声。

这掌声,正如陵川县委副书记任小广所言,“是对扶贫单位工作卓有成效的认可,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百姓、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高度赞美……”

(六)

2018年1月2日上午一上班,我和申晓霞、张强胜一行十几人前往前郊村,给乡亲们挂上了新年日历和扶贫责任牌。

我到李贵堂家,先将我和家属半新不旧的衣服、鞋子拿出来,看他们是否能穿,他们夫妇及郎石河试穿后感到挺合身,告诉我:“这么好的衣服,够我们穿好几年。”

当我们在村委会连夜补充有关资料时,70多岁的李有付大叔走进屋说:“看你们在加班,一定还没吃饭,走!都到我家吃饭去!”紧接着,李贵堂也打来电话:“油圪麻已做好了,你们要是忙得赶不上,我就给你们送过去。”村民们的热情感动着我们,但我们仍婉言谢绝了。直到晚上九点多,头顶着皎白的夜色,吸着凉爽的空气,我们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回返。

作者手记

近两年,通过采取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采摘中药材、外出打工、危房改造、医疗服务等措施,前郊村的贫困户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在扶贫过程中,我作为两个单位扶贫包村负责人,始终铭记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仅去年后半年,我就13次前往前郊村,走访看望了14个贫困户,并和市档案局所帮扶的部分贫困户进行了深度交谈。

两年的扶贫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只要心中装着群众,多为他们办实实在在的好事,他们一定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才能兑现。正如我们总结扶贫工作时所提炼的四个明显特点:一是担当使命,扶贫攻坚不懈怠;二是两家同心,携手并进不掉队;三是责任明确,争光补台不缺位;四是天道酬勤,群众称赞不自满。汇成一句话:铭记总书记嘱托,真正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