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不敢贪图小便宜“见码就扫”

[导读] 微信扫码,相信很多人平时都在用,但其存在的风险你知道吗?记者调查发现,只要通过一种特殊软件,就可以让用户扫码后自动对朋友圈近三天所发的内容进行自动评论第一条内容,内容则是关于这家店的宣传。

□本报记者 田原  近日,市民卫先生在商场选购家具家电扫码后,发现微信好友均收到了相同内容的广告,而在扫码前,持码人并未告知会出现这种情况。

微信扫码,相信很多人平时都在用,但其存在的风险你知道吗?记者调查发现,只要通过一种特殊软件,就可以让用户扫码后自动对朋友圈近三天所发的内容进行自动评论第一条内容,内容则是关于这家店的宣传。

市民遭遇:扫码后受群发广告困扰

6月初,市民卫先生因新房装修,一直在市区的各大商场选购家具家电。在金凯德门业选购时,商家说扫二维码可领取小礼品,卫先生以为是店铺的二维码,便扫了。“我当时并没有多想,觉得就是买东西,扫二维码关注一下门店而已。”卫先生说。但在几个小时后,卫先生陆续接到好友的询问,问他评论的那个金凯德门业真的很好吗?卫先生很是纳闷,赶紧拿出手机查看。这时,他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手机就对朋友圈所发的内容进行自动评论第一条内容,而评论的内容则是关于金凯德门业的宣传。

花费了1个多小时,卫先生才将评论内容完全删除。对此,卫先生很生气,来到这家门店说明情况,但门店老板却不以为然。卫先生表示,这些商家为了宣传省事,都开始使用“套路”了。对此,他呼吁广大消费者不要随意扫二维码,以免和他一样发生这种情况。

无独有偶。今年4月底,市民陈女士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在帮小孩扫码领取气球后,她发现微信里自动给近600名微信好友群发了一则广告。“我很奇怪,自己并没评论啊,后来我才想起肯定是扫码领气球的缘故,只要扫了那个二维码就会自动把设置好的推广信息评论给我的全部微信好友的第一条朋友圈。”陈女士说。但事先持码的推广员并没有说明扫码后会给微信好友群发广告,这一行为同样给陈女士带来不少困扰。

网友大呼:以后不敢轻易扫码了

只要扫了码就能给好友群发广告,这让不少市民百思不得其解。随后,记者在搜索引擎里搜索相关的事件和新闻,发现有很多类似的事例。

记者还发现有很多“微信扫二维码自动推送广告”的网站,而且淘宝上也有很店家售卖类似的软件。该软件是编辑好文字及图片内容后生成二维码,他人扫码时只要不关闭电脑即可。此外,记者注意到,部分店家在软件上标注声明称,“在使用本产品中提供的软件时,对用户自己或他人造成的任何形式的损失和伤害不承担责任。”还有的店家在店内写上免责声明,称售卖的软件是一款第三方辅助工具,禁止使用本软件从事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如果您违反了本约定,相关国家机关或机构可能会对您提起诉讼、罚款或采取其他制裁措施。由于使用本软件所产生的一切法律及连带责任与我们团队无关。”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震惊,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网友“@summer”:“自己评论了却毫不知情,只要好友没回复,那就永远也不知道无形中帮别人做了广告,想想实在是太可怕了,谁还敢轻易扫码呀!”

网友“@天空”:“这太让人震惊了!现在的微信营销都玩到这个程度了吗?这真是便利了商家,坑了消费者。”

网友“@酸枣”:“这种广告性质的扫码,严重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啊,这样以后还有什么敢发到圈里,说不定就直接手机中病毒了。”

网友“@木木”:“这种投机倒把的事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对于商家的信任,以后买东西还是用现金的好。”

网友“@暖暖”:“以后不会再随便扫码了,太危险了,谁知道扫了之后会不会有更过分的事情发生,防范于未然吧!”

专家建议:用户有权对此情况进行举报

购买该软件的都是什么群体呢?记者调查发现,此类软件多应用于各类实体店,购买软件的人多用优惠打折、送小礼物等方式吸引顾客扫码,从而完成对自己产品或店铺的推广。大多店家也表示,购买该软件的主要目的就是用于推广活动。

对此,记者专门咨询了相关律师,该律师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等规定。《侵权责任法》也规定,在软件造成用户损害时,软件的开发商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明知软件存在问题依旧销售的甚至可以要求其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对于没有告知扫码者扫码后会群发消息的情况下让他人扫码,虽然该行为不会导致微信或者手机非正常工作,但群发的信息有可能伤害好友之间的感情,造成大量流量损失,窃取了一定的网络数据,因此可以认为是侵入了微信并干扰了微信的正常使用。《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

如果群发的广告内含有病毒或者木马等后台程序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微信乃至手机不能正常使用,情节严重的,则构成《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的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像此类生成二维码的第三方软件属于外部链接,根据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此类行为应该属于诱导分享类内容,一经发现将立即进行处理。如果用户认为此举对自己的账户安全造成影响,也可以进行举报。

标签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