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建宁:铁钉之乡的幸福“密码”

[导读] 建宁乡东临陵川,北接长治,由于天然的地理环境,夏季气候宜人,有着高平“哈尔滨”之称的美誉。过去,曾因盛产高质量的铁钉,成为明清工商重镇,经济繁盛。如今,建宁乡依托美丽宜居的自然环境和完善的镇区基础设施,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谱写出了当代德善

建宁乡东临陵川,北接长治,由于天然的地理环境,夏季气候宜人,有着高平“哈尔滨”之称的美誉。过去,曾因盛产高质量的铁钉,成为明清工商重镇,经济繁盛。如今,建宁乡依托美丽宜居的自然环境和完善的镇区基础设施,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谱写出了当代德善之乡的美好画卷。

夏日清晨的清风苑,行云流水般的太极与小桥流水、绿树红亭相得益彰,一幅景美人和的美好画卷跃然眼前。回溯过往,建宁也曾利用丰厚的煤铁资源,敲击出火花般的幸福。春秋战国时期,建宁就开启了坩埚炼铁的历史,到明清时期,煤与铁的交融,淬炼出了让建宁人最引以为豪的产品——建宁铁钉,享有“太阳针建宁钉”的美誉,曾漂洋过海,出口中亚,建宁乡“工商重镇”的声誉也在那时不胫而走。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铁钉老艺人成龙生、郭根生告诉记者,他俩小时候建宁打铁钉的就很多,最少也有个70、80个小炉呢。郭根生18、19岁就开始打钉子,一直打到30多岁。集体统一打开以后,就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会打铁钉,就指望打钉子过日子。建宁铁钉的辉煌历史在建北村的村志中有诸多记载,如今已古稀之年的村志主编韩吉仁,不仅是铁钉行业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建宁70年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

韩吉仁说,当时建宁的铁钉很兴盛,特别是明清的时候盛极一时,这为建宁打下了物质基础,到了解放以后,建宁人继续发扬和传承打铁钉这个行业,各个村都有铁炉,为村上经济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以后,虽然铁钉行业淡出了建宁人的生活,但是在包括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因为有打铁钉精神的传承,人们不怕苦,不怕累,所以这个精神人们一直传承着。

传承着“铁钉精神”的建宁人,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崇尚实干、追求卓越,成功建成了太行一号风景道建宁段,修建了四好农村路,积极开展“双供一排”和改厕工程,实施天然气全覆盖,办成了诸多民生实事,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而镇区环境的变化,也成了建宁招商引资的有利筹码,凯永养殖、山西田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继入驻,百亩樱桃园也成为了游客采摘、休闲的胜地。采访时,正赶上外地游客黄文伟在樱桃园里采摘,他告诉我们,他每年都来采摘樱桃,这里的樱桃个大、好吃,明年还会来。

在转型发展的征程中,建宁乡还依托宣圣庙、明清古街、抗日旧址等诸多历史遗存,开展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申请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此外,他们从改善教育条件着手,建设了全新的建宁乡中心小学,全部配备全媒体教学设施。学校还与乡政府、乡文化站联合,利用暑假时间开设了免费的夏令营,覆盖全乡的中小学生,包含乒乓球、民乐、书法等14项活动。正在夏令营学葫芦丝的学生牛奕琪说,以前放假就是写写作业,看看电视,玩玩手机。今年可不同了,学校组织了免费的夏令营活动,她报了书法和葫芦丝,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结识了新的朋友,觉得暑假生活充实、有意义。

学生家长曹香梅说,她以前是在村里的小学上学,条件不是很好,而现在的孩子们能在这么好的学校学习,条件很完善,设备也很好,暑期还能参加丰富的兴趣班活动,孩子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可比过去强多了。

如果说教育环境的改善,是建宁乡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那么举办“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展演暨“古韵之乡 德善建宁”系列文化推介活动,更是他们留住工商重镇乡愁的重要举措。2018年以来,他们又打造了“一苑一所一广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以剪纸、楹联等表现形式,寓文于景、润物无声,深入阐释着建宁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在闲庭信步间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乡党委书记牛振亮给我们描绘出了建宁今后的发展蓝图:下一步,他们将接好握紧缔造幸福的接力棒,继续抓好路、水、气、暖等民生实事,继续实施好新建中心幼儿园、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重点工程,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党建引领、经济发展,用基层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全乡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从曾经的工商重镇,到如今的德善之乡,从曾经的经济繁盛,到如今的欣欣向荣,从曾经的物质富裕,到如今的精神富足,建宁乡人民为幸福生活奋斗的脚步从不停歇,相信他们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标签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