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沁水县高考成绩一路飘红,在2010年二本B类以上达线人数263人的基础上,一年一个新台阶,2011年达线人数409人,2012年425人,2013年574人,2014年更是一举突破700人大关,达到729人。从263到729,这一连串的变化,不仅记录下了沁水人一次次的惊喜,而且如实地记录了沁水县教育在爬坡路上的精彩。
回眸教育爬坡路上留下的每一个脚印,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连串看似偶然的数字攀升之中所蕴含的必然。从沁水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到城乡办学硬件条件的巨大改善;从大批高素质人才引进,到全县教育资源向全县广大农村倾斜;从教育部门抓队伍建设、抓常规管理,到全县教育人倾力于课堂教学、致力于塑造教风改善学风,沁水教育人以其充满生机的春雨点亮了21万沁水人心中的希望。
从县城到乡村,最靓的建筑是学校
走进胡底乡中心小学,校长告诉我们,过去,娃娃读书许多都在破旧的危房中,现在他们不仅搬进了新建的宽敞明亮的教室,而且有了最新的多媒体教学仪器,课间活动,也有了标准的操场和各种功能齐全的体艺器材。
为了人民满意,近年来,沁水县高度重视,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县委书记范兆森提出,“要用心办教育,按规律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工作中,县委县政府一手抓教育条件改善,一手抓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并注重把发展重点向农村和一线倾斜。
连续几年加大投入,对农村学校危房进行彻底改造,全县先后完成危校改造24所,广大城乡学校彻底告别危房。
连续几年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加快乡镇幼儿园建设步伐,在全县14个乡镇实现了幼儿园全覆盖。
连续几年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学校改造工程,为所有农村学校配备了最新的电脑投影一体机等教学仪器,为30所农村学校配备了体艺器材,并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网络建设校校通、班班通工程。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全县城乡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沁水广大农村的娃娃也开始享受良好的现代教育发展成果。
从幼儿到高中,最大的民生是教育免费
2014年9月24日,从县“双特”奖助学金工作领导组获悉,沁水县2014年又有102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得到人均4000元至5000元的资助,从而圆了困难家庭学生的大学梦。
为了人民满意,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之一,紧紧抓在手上,致力于让全县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读得上书。
2011年秋,筹集资金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高中三年全面推行“两免一补”政策,实现了高中三年免费教育。
2013年春,再次实施学前教育免费政策,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6%,在全省率先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
2014年沁水县政府再次出台“双特”奖助政策,拨付专项资金,用以奖励特优大学生和资助特困大学生。一项项教育优先、民生优先的惠民政策,使得沁水县的娃娃实现了有学上、有书读、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条件,铸就了沁水县教育的振兴之路。 从校长到教师,最美的乐章是争气歌
在沁水中学校园里,每天早晨最先亮起灯光的总是校长办公室,每天晚上最后熄灭的还是校长办公室的灯光。
为了人民满意,近年来,全县从县教育局到广大中小学校,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位教师,沁水教育人变压力为动力,自我加压,自我鼓劲,在全县兴起了振兴教育的热潮,他们只为争口气,一改沁水教育落后的现状。
县教育局创新举措抓管理,以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为抓手,一是抓队伍建设,采取培训提高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狠抓了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二是教学管理,采取新课程改革和常规管理相结合,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在常规上求严格,在实验上求突破,在科研上做文章,新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三是抓人才引进,先后三次招聘各类优秀教育教学人才17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上60人,为沁水教育注入了极大活力;四是采取安全管理和和谐创建相结合,一手抓安全工作责任落实,一手抓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消除了安全隐患,净化了校园环境。
全县各个学校,则是采取以制度约束行为、以关爱催生活力、以考核激发动力,以作风带动教风,以教风带动学风,即,以校长从严过实的过硬作风影响教师的日常行为,形成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教风;以教师爱岗敬业、奉献三尺讲台的职业操守潜移默化,养成学生勤学好问、积极上进的良好习惯,以学生互敬互爱、互学互助的良好学风构建学校向善向上、生动活泼的校风。
严密的管理制度、公平的竞争环境,逐步在全县中小学形成了校长以上率下,教师示范引领,学生比学赶帮,活动塑造品质的生机勃勃的校园景象,进而使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高考二本B类以上达线人数增幅连续四年以年均超过百人的速度递增,一路领跑全市,声震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