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农民牛广兴 行走在乡间的作家

[导读] 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到农民作家,在这片深爱的沃土之上,70岁的沁水农民作家牛广兴就是这样用手中的笔涂抹着自己最美的夕阳红。

一辈子不曾离开农村,种地、植树之余,写出百余篇小说、散文、诗歌、曲艺、小戏、歌曲以及通讯报道,约百万字,在各级报纸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此外,他还出版发行了两部长篇小说及一部文艺文学作品集,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到农民作家,在这片深爱的沃土之上,70岁的沁水农民作家牛广兴就是这样用手中的笔涂抹着自己最美的夕阳红。

牛广兴:行走在乡间的农民作家

A、近50年创作百余篇作品,约百万字

头发斑白,脸上皱纹交错,两只眼睛却炯炯有神,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走路一颠一颠的,但精神很好。这就是牛广兴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而更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他家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类书籍、报刊和荣誉证书。“几十年来,我收藏各类书籍700余册,各种报纸也收集了不少。获得的荣誉证书也有百余个了,有县里的、市里的,还有省里的及全国的。这些都是我用汗水换来的无价之宝。”牛广兴小心地摸着这些宝贝,一脸满足。

今年70岁的牛广兴是沁水县龙港镇王寨村孔家坡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仅爱看书读报,更酷爱写作。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牛广兴担任村里的团支部书记期间,就经常给沁水小报、沁水广播站投稿,不过最初只是写一些新闻稿件。后来,牛文兴开始尝试文学作品创作,1998年,他写的小小说《堵河口》在《太行日报》上发表,这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学稿件。此后,他还利用闲暇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戏、曲艺作品等。近50年来,他创作的作品已达百余篇,约百万字,相继在各级报纸和刊物上发表,有的还获了奖。

牛广兴现在是全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曾被晋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乡村好人”,曾连续七年被沁水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乡土人才”等光荣称号,散文《我的小山村》还荣获了2008-2009晋城市第七届优秀文艺作品。

B、从农民到农民作家,人生经历曲折

寄人篱下,初二辍学,当过义教,承包过土地,开过四条荒沟,植树上万株,搞过科技示范田,还担任过生产政治队长兼团支部书记、大队副主任等职。从农民到农民作家,牛广兴的人生经历充满曲折。

牛广兴出生没多久就跟着改嫁的母亲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因家境贫寒,且又备受继父虐待,他始终没有机会上学,直到10岁时大扫盲,继父才让他入了学。上学后的牛广兴经常因为继父逼着他给家里干活而误课,他只好利用晚上或者星期天拿着书本到同学家补作业,他的自学能力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14岁时,聪明好学的牛广兴考上了完小。16岁那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沁水中学。有一天,作家赵树理来到沁水中学,赵树理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牛广兴的心中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后来在语文课上学到了赵树理的作品《求雨》,牛广兴又到新华书店陆续买回《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单行本。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爱上了写作。

虽然是个贫困生,但牛广兴硬是抠着省出了7毛钱订了班里唯一的一份《火花》杂志,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看更是他最大的爱好。然而在初二那年暑假,继父生了病,使得本就贫寒的家庭更雪上加霜,家里实在没钱再供牛广兴上学,他只好含泪辍了学。

辍学后不久,牛广兴担任了村里的义教,搞起了扫盲认字工作,后来,他还担任了村里的大队团支书、副主任、生产队政治队长等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继父成了被批斗对象,我也受到牵连,于是就主动申请在村里放牛,放牛期间,我偷偷地看了很多书,什么《暴风骤雨》、《红岩》,还有赵树理的《三里湾》等等,大山坡成了我读书的天堂”,牛广兴感慨地说,是这片土地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和文学底蕴。

文革后期,牛广兴入了党,并担任了大队支部书记。这一年,牛广兴26岁。虽然工作忙了,但他不怕文化底子薄,更不论多苦多累多忙,总是要忙中偷闲,见缝插针利用时间读书看报学字。自1983年起,牛广兴就自费订起了《山西农民报》、《山西科技报》,又买了一些科技书刊。几十年来,他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但他哪怕忘了给家里买油称盐,也总忘不了买书订报,尤其是订《山西农民报》至今从未间断过。

那些年,牛广兴就这样边学习边工作边创作,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

C、出版三部书籍,他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农民作家

沁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沁水更是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家,尤其是“山药蛋派”鼻祖赵树理,更是影响了这里的一代又一代人,牛广兴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年,牛广兴相继出版了三部书籍,分别是长篇小说《户》、《鸳鸯配》、文艺文学作品集《我的小山村》。

长期的农村生活,让牛广兴与农业、农村、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他说,农村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农民的故事丰富多彩,这启发了他的创作激情。读过牛广兴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特别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他的语言就像生活中人物的对白,淡中有味,完全生态,处处洋溢着乡土气息。正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学梅给牛广兴的小说《户》所写的序中评价的,“其作品通俗易读、朗朗上口,似如赵树理文笔复活”。他的作品还得到了沁水籍作家葛水平的高度评价,葛水平认为他的作品“直面真实,原生态”,给读者留下了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家乡的乡土风情的美好回忆。

牛广兴告诉记者,长篇小说《户》能出版,还得感谢北京文学主编季月寿。2000年10月,当时牛广兴应邀去北京参加《中国作家》杂志社举办的“首都金秋文学笔会”,在这次笔会上,他的小说《刘修德乘车》被评为小说组一等奖,并得到了评审组长北京文学主编季月寿的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当他说出写长篇小说《户》的计划后,季月寿当即表示会支持他出版。经过几年的精心构思后,2007年,牛广兴终于开始下笔了,两年后,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户》终于完成。后经过多次修改,2009年长篇小说《户》和文艺文学作品集《我的小山村》同时在中国文联出版,社会反响很不错,这让牛广兴感到十分欣慰。2013年,他的第三部作品长篇小说《鸳鸯佩》出版发行,在读者中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到开始文学创作再到出版书籍,牛广兴就这样从一个农民成长为一名深受读者喜爱的农民作家。

D、种地植树是他的生命,搞创作是他的灵魂

在牛文兴的长篇小说《鸳鸯配》的后记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种地植树是我的生命,搞创作是我的灵魂。”视创作为灵魂,这背后有着旁人难以理解的艰辛和执著。

牛广兴告诉记者,就在刚下笔写《户》没多久,他的老伴就患了脑梗塞,孩子们带着老伴住院治疗,他则边干农活边照顾家,只有空闲的时间才能写几笔。山庄的冬天特别寒冷,尤其夜间,冬夜难熬,写累了吸烟提提神再写;右手因肌肉萎缩,写得手麻酸痛,只好揉揉搓搓再写;手脚冻麻木了,就裹住被子暖一暖,爬起来戴上手套坐在被窝里继续写,往往是通宵达旦。他还常常因为把自己融入到小说的角色当中,而控制不住心中的激情,泪水滴在手稿上。经过两个寒冬,终于将这部长篇小说写出来了。

“遇到烦心之事,我真想搁笔,心想都七十岁的人了,何必费那劲儿,自讨苦吃?可烦事过后,我又想,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不能前功尽弃,一事无成,更不忍心让心中的构思打了水漂,下定决心一定要写下去。”谈及当年的创作经历,牛广兴至今记忆犹新。而为了出书,他更是花掉了自己攒了半辈子的积蓄。

如今,牛广兴仍坚持着一边种地植树,一边搞创作。目前,他正在创作第四部作品——长篇小说《五里滩》,手稿已经完成了四分之一,他想赶在赵树理诞辰110周年之前写完,这也算是为赵树理诞辰110周年送上的一份礼物。

从农民到农民作家,牛广兴——一个本该颐养天年的古稀老人,就这样书写着自己灿烂的夕阳红。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敏 高云)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