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阳城经济发展新引擎

[导读] 车行在近80公里的阳城磨董旅游公路上,处处是景、移步异景,既有青山绿水,又有古朴乡村,亦有成熟的人文历史景区,随便在哪个村子里停下车,都能吃到地道可口的农家饭!
来自河南的游客在磨滩村旅游
图为五一期间,来自河南的游客在磨滩村旅游。(本报记者 李剑锋 摄)

 

车行在近80公里的阳城磨董旅游公路上,处处是景、移步异景,既有青山绿水,又有古朴乡村,亦有成熟的人文历史景区,随便在哪个村子里停下车,都能吃到地道可口的农家饭,游客玩得尽兴,农民有了挣钱新门路,“悠然阳城”之名愈加响亮……

从一煤独大的资源型经济,到遍地开花的全域旅游,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以及由此产生的蝶变效应、雁阵效应,正在阳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凸显。把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让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全域旅游悄然改变着阳城的经济形态,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无声最有说服力。2015年,阳城县全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4.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1%。

点面线片相结合 全域旅游开新局 

在整洁亮丽的阳城县府前广场,耸立着两块巨大的牌子,上面赫然写着一行行醒目的大字:“美丽乡村,田园城市,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它昭示着阳城县委、县政府新的发展理念和决策,更反映着全县上下发展全域旅游的强烈追求和实践。

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的阳城县,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内陆县城。长期以来,阳城一直以煤炭资源丰富而著称,其实在煤炭大县的盛名之下,阳城还有另一种雄厚的资产——文化旅游资源:这里有以皇城相府为代表的古堡民居资源,有以南部山区为重点的自然山水生态资源,还有以商汤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当一路狂奔的煤炭经济终显疲态时,全域旅游成为阳城县重振发展雄风的必然选择。

正如阳城县委书记王晋峰所言:“煤炭是近期离不了,远期靠不住,只有摆脱资源依赖,阳城经济才能突出重围。阳城90%的地域是农村,90%的人口是农民,紧紧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是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更是一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阳城在全域旅游的发展上,主要是采取了点面线片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规划,城乡一体,多管齐下,全面推进。所谓点,是指景区、景点的建设和带动;面,是指美丽乡村和田园城市建设;线,是指连接美丽乡村串珠成连的乡村旅游线路和环绕县城的田园经济、工业经济和休闲绿道生态圈;而片则是指农家乐和农业庄园建设。”谈起全域旅游,阳城县旅游文化工作领导组组长李国平如数家珍。

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皇城相府,是一个“黑色变绿色,地下带地上”的成功典范。在荣膺国家5A级景区之后,皇城相府一马当先,实施“景区+”战略,整合了九女仙湖,绿化了周边山脉,建成了生态园、贵宾楼和相府庄园酒店等配套设施,旅游硬件设施明显改善。

近年来,阳城县强力支持县管煤炭企业投资旅游业。竹林山煤炭有限公司累计投资近10亿元,开发蟒河、析城山景区。目前,全县有一个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2个4A级景区蟒河和天官王府,2个3A级景区孙文龙纪念馆和海会寺,为全域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皇城相府、蟒河、天官王府等景区的示范带动下,阳城的旅游产业步入一个崭新阶段。2013年,阳城县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展开了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相融合的先行实践。阳城县县委、县政府依托现有旅游发展格局,制定了以“一带四区”连片区建设规划。“一带”,即以东起磨滩、西至董封,串珠成链的美丽乡村休闲示范带。“四区”分别是:沁河、芦苇河—明清古堡区,横河、析城山—山地景观区,蟒河—生态休闲区,阳城周边—郊野休闲区。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教授朱万峰受邀前来实地考察指导,在“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题报告上提出“以美丽乡村为依托,发挥皇城相府、天官王府、析城山、蟒河旅游品牌带动作用,利用乡村旅游与城市田园为基础,充分突出阳城生态养生、文化养性、乡村度假的特色,打造中国悠然生活方式诞生地”的构想,在阳城引发了“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悠然阳城”的火热行动。

2014年初,阳城县委、县政府以崭新的发展理念,实施“一产突出抓蚕桑,二产突出抓陶瓷,三产突出抓旅游”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上升到产业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在这个战略框架下,全县“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立足“四全”(即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着力“四游”(即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致力三个融入(融入晋豫陕冀旅游圈、融入旅游产业区、融入农民增收圈)、四个坚持(干净为基、特色为魂、生态为本、农民为主)、五个结合(与产业转型相结合、与就业增收相结合、与“古堡民居第一县”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文化强县相结合),把种农田变为卖风光,把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逐步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富得了百姓”的愿景,全力打造“悠然阳城”品牌,充分挖掘传统的商汤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和蚕桑文化优势资源,并与旅游产业高度渗透,给旅游注入生机和活力。

正因有规划设计定框、有标准试点带动、有群众主动参与,阳城谋定而动,凝聚起强大合力,使得打造全域旅游的思路愈加明了,路径愈加清晰,建设全面提速,成为转型升级进程中的新亮点、新律动。

城乡处处是美景 悠然阳城惹人醉 

“全域旅游”不等于各景点相加之和。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大景区引领带动,精髓更在于“平常之中蕴神奇”,处处是景、移步异景,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又留得住乡愁,承载着历史文化,更能富得了百姓,这是阳城县发展全域旅游始终如一的坚守和目标。

磨董旅游公路的起点——阳城东冶镇磨滩村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侯月铁路沿村而过,沁河绕村流淌。4月13日上午,一声汽笛长鸣声打破了小山村的静谧,近百名洛阳游客乘着绿皮火车前来游玩,一群活泼的年轻人唱着《康定情歌》向村里走去。他们告诉记者:“这个小山村古朴自然,原汁原味,犹如世外桃源,在河南洛阳、济源等城市名气很大,我们就是慕名而来的。”

据磨滩村委粗略统计,这里一年接待游客量多达8万多人次,黄金周期间村里一天能拥进2000多人。“这个小山村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游客,靠的就是有山有水有乡愁,能让城里人看到不一样的景,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阳城县旅游局局长姬敦虎说。

沿磨董旅游公路西行,游客既能在美丽的蔡节村游看小康村建设、漂沁河急流,又能在孤堆底村观孙文龙纪念馆,体验红色旅游,还能登临析城山,欣赏亚高山草甸美景,甚至可以随便在哪个村停留下来,看看古朴村落、田园风光,享受惬意悠闲生活。

磨董旅游公路犹如一条美丽飘带,将沿线东冶、蟒河、河北、驾岭、次营、董封6个乡镇的乡村旅游景点串珠成链,沿线成为阳城县着力打造的美丽乡村休闲示范带,形成百里画廊美景。

同时,阳城县规划建设了沁河芦苇河明清古堡区、横河析城山山地景观区、蟒河生态休闲区、阳城周边郊野休闲区“四区”,以及田园经济生态圈、工业经济生态圈、城市绿道休憩生态圈“三圈”,各具特色。如今,“一带四区三圈”正同步建设、同步推进,成为阳城全域旅游的最佳承载体。

乡村美,城市同样景色宜人。站在位于美韵公园附近南坡庄的“三圈”交汇点,一幅田园美景令人激动:休闲绿道在葱郁山中蜿蜒,人影时隐时现。不远处的田地被分割成块,摇身变成开心农场,不少城里人认领种菜,体验农耕之趣,享受“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

阳城县规划局局长赵新龙说:“田园城市是县里确定的一个新型城镇化项目,旨在大力发展城郊旅游业、新型农业、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城市绿道休憩生态圈以40公里长的绿道为依托,把县城六大森林公园串联起来,辐射范围达35平方公里。田园经济生态圈容纳了3个乡镇18个村,着力打造休闲农业,发展假日经济,有效促进了城乡一体发展。”

沿着田园经济生态圈转一圈,走一段就有醒目的红沙铺装路面。赵新龙说,这是有意为之,就是告诉游客这里有规划景点,可以驻足观赏。

车窗外,蚕桑产业园、采摘园、养殖场不时闪现。行至西河乡上庄头村时,一大片油菜花绚烂开放,吸引不少游客拍照留念。西河乡乡长张兵兵说,田园经济生态圈廊道在西河乡内有20公里,两侧有上万亩土地,乡里着力拿土地做大文章,依山就势打造大地景观,因地制宜上马富民项目,让游客有景看,百姓增收有门路。

再往前行,占地1.8平方公里的智和农庄建在西丰村旁的山坳中,这里有采摘园区、有户外娱乐项目。总经理曹建忠坦承,之所以会来投资,是看重了田园经济生态圈未来发展潜力,先抢一步。

像这样的农业庄园,在阳城已有20多家,以其更高的品质和更为全面的服务,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

老牌景区皇城相府、蟒河同样抓住全域旅游契机,不断求新求变。皇城相府通过实施“相府+”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业与服务业、文化、金融、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入,丰富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蟒河景区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周边村庄改善环境,发展特色农家乐,推动山萸、木耳、蜂蜜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既丰富了旅游业态,拉长了产业链条,还引来了更多游客,促进了农民增收,形成了良性循环。

皇城相府所在的北留镇更是转思路变观念,引导旅游业由“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努力使全域旅游成为推动城乡一体的新引擎,努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全域旅游先行区、示范区。

深入融合是全域旅游的驱动力,鲜明特色则是全域旅游的生命力。

在把知名景点打造成全域旅游重要节点的同时,一些没有景区的地方该怎么办?姬敦虎认为,这些地方需要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属于自己的山水风光、风俗历史、土特产品甚至村容环境皆可为特色。比如驾岭乡红坦腰村拿绿色蔬菜做卖点,同样能吸引游客。再如驾岭乡正在打造万亩红苗谷,就很漂亮、很有看头。

如今,在阳城这片古老的获泽大地上,一个多元业态、多业互动、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的全域旅游恢宏图景正徐徐展现,渐成燎原之势,“悠然阳城”闻名遐迩。

全域旅游花盛开 群众真正得实惠 

全域旅游重在利民惠民。阳城县坚持把农民作为基本主题,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真正得实惠。

横河镇麻地村的刘郭林就是受益者。麻地村是析城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也就160多口人。随着游客日益增多,刘郭林将家里闲置多年老房子进行改造,于2014年率先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有50多张床位,还能容纳70多人同时就餐,一年轻轻松松挣个20万元。他告诉记者,他家的农家乐能在携程网上搜索到,主要接待是来自上海、北京、郑州、开封的旅游团队,还需要提前预订。“我这是托了旅游大开发的福,生活过得更滋润。”刘郭林说。

最让刘郭林高兴的是,外地游客多了,小米、核桃等农产品价格也高了,还供不应求。

同样,磨滩这个只有190多户的小山村,竟然有63个农家乐登记在册。村民樊者桃告诉记者,这里的农家乐水电暖网应有尽有,年收入多的能达到6万元,少的也有三四万元。

农家乐帮建工程是阳城打造全域旅游的最大亮点。2013年,阳城县委、县政府大刀阔斧推动标准化农家乐建设,每建一户县财政扶持1万元,科级干部结对帮建农家乐。到2015年,全县标准化农家乐已达千家。

借着好政策、好机遇,群众则乘势而上,不仅食宿一体的农家乐遍地开花,还把特有农产品、传统手工品变成附加值高的旅游商品,颇受游客欢迎。在横河镇中寺村,老艺人手工打磨的红石磨成为稀罕物,成了游客家中的装饰摆件。

干净整洁的旅游环境是全域旅游的基本标准,舒心方便的人居环境是群众的殷切期盼。为此,阳城县抓住全域旅游的契机,大力提升农村环境,投资3800余万元,拨付每个行政村5—10万元进行了环境治理,基本实现“垃圾不落地”全覆盖;启动“厕所革命”,在磨董旅游公路沿线新建和改造景观式厕所;推进集中供热,惠及县城和8个乡镇22万人……

横河镇受益村就是一个干净的小村。行走在村里,红石板路顺着房屋延伸,石砌公厕和垃圾点依次排开,篱笆扎成的小菜地随处可见,村边苇坪河里没有一点垃圾,很舒心。类似受益这样的整洁村庄在阳城比比皆是。

全域旅游花盛开,是高标准定位、大力度投入、精细化管理的必然收获。据统计,“十二五”期间,阳城县旅游业累计投资达到16.49亿元,旅游规模从粗放型向规模化转变。到2015年底,全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4.2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4倍和3.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大幅增长。

而对于每一位阳城人来说,都是全域旅游的直接受益者。阳城县委、县政府连续两年在春节期间推出“旅游惠民过大年”活动,就是让全县近40万百姓以及阳城籍在外工作人员,在春节期间,凭身份证免费在阳城各大景区旅游观光,这一惠民政策,不仅激发了全民旅游的热情,更为阳城全域旅游增添了一抹温暖人心的魅力。

在摘取了“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等桂冠后,今年初阳城又获得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称号。

阳城县县长窦三马满怀信心地说:“未来五年,阳城县将继续利用自身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实施‘五十百千万’旅游振兴计划,打造50个田园小镇、再建10个A级以上景区、建设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1000种旅游商品,建成1万个农家乐,力争建成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完成从卖资源、卖风景到卖‘悠然阳城’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

今天的阳城,旅游产业如春潮涌动;未来的阳城,全域旅游之花将会开得更加娇艳。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