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动力强劲

[导读] 2015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09.4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8.58%,比2010年增加168.93亿元,对晋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突出。

□本报记者 闫来俊  民营经济是民生经济、活力经济,更是希望经济。

2015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09.4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8.58%,比2010年增加168.93亿元,对晋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突出。

2015年,全市民间投资618.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比2010年的253.1亿元增加365.5亿元,成为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015年,全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各类组织发展到6.79万家,从业人员60.53万人,分别比“十二五”初增加1.23万家和3.34万人,民营经济领域已成为晋城市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一组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市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经济总量规模快速扩张,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和活力。

有了好环境,有了好政策,有了大平台,融高太阳能公司越做越强。本报记者 袁文忠 摄
有了好环境,有了好政策,有了大平台,融高太阳能公司越做越强。本报记者 袁文忠 摄

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走进清慧机械制造公司的车间,各种设备飞速转动,工人们紧张操作,一个个从流水线上下来的铸件产品像是精致的“工艺品”。“我们生产的高档合金铸件产品,不仅附加值高,每吨铸件能够销售到近两万元,而且订单都是来自通用电气、西门子、德纳、富士康等知名跨国企业。”公司销售部部长张树保自豪地说。

清慧公司是我市一家铸造加工企业,2015年产值达到3亿多元,产品类别达到1000多种,成为行业龙头。很难想象,五年之前,这家公司还仅仅是以生产传统低端铸件为主,产品单一且属“傻、大、笨、粗”,年产值仅有5000万元。

让清慧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我市持续出台的对民营经济的扶持政策和着力营造的宽松发展环境。“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关于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设立了2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小企业升级规模企业、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推动了广大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2013年,我市出台的《关于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放宽了民间投资限制,支持各类企业进入未禁止的投资经营领域,同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全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意见》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被业内专家解读为晋城史上最强的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市中小企业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孟高峰说。

“《关于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有力提高了中小企业上市步伐。”市金融办主任李志忠说,今年以来,我市先后有皇城药业、海诺科技两家民营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由此可见一斑。

江飞是市区一家小微企业的老板,她对近年来的税收减负政策如数家珍:2013年8月,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2014年10月,优惠力度再次加大,将部分小微企业免税额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2015年10月,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广大小微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税收改革红利。

“持续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涵养了税源,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强了中小微企业发展后劲。”市地税局税征科负责人说。就拿2014年来说,我市累计为小微企业减免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高达5672万元,超过6000户企业得到实惠。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严格落实“注册资本”、“先照后证”等改革措施,进一步放宽了中小微企业准入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据统计,去年全市就新注册民营企业近5000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6544户,为经济领域注入大量的新鲜血液。

全面创优发展环境

今年1月22日,山西九康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成功挂牌上市,迈上了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

“没有好的发展环境,没有市、县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的支持协调,我们公司的上市步伐不会这么一帆风顺。”提起上市历程,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启文感触颇深。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加快简政放权,全力做到能放尽放、能减尽减,确保企业轻装上阵。同时创优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着力解决资金、人才、技术、用地等方面的难题,努力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一对一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气候”和“土壤”。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市、县中小企业局主动作为,与银行、金融等部门通力合作,建立了8500万元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相继开发了“助保贷”、“助企贷”、“聚力贷”、“商盟贷”、“周转贷”等融资产品,实行了贷款保证保险制度,形成了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并获得省级融资模式创新奖补资金4100万元,累计为169家中小企业实现融资17亿元。

由市中小企业局、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发起的“解难题、促转型、上水平”校企合作“双百”行动,更是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的认可和称赞。据了解,“校企合作”旨在坚持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本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才优势,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工艺、装备、管理、市场营销、员工素质、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建立科学规范的校企合作互动模式,促进了中小企业转型创新。

用电成本高一直是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制造行业等用电大户中更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市经信委积极沟通协调,帮助福盛钢铁参与全省大工业用户电力直供,极大减轻了企业电费负担。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十二五”期间,市中小企业局启动实施了“3个2”培训计划,采取组织企业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到晋城授课、例行专业化就地培训以及企业需求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年培训行业领军人物、企业精英、部门高管、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小微企业主3000余人。同时,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通过各种渠道,积极邀请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清慧机械制造、富基新材料、蓝天科技等企业解决了工艺、技术等方面难题,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春江水暖鸭先知。发展环境的好坏,触角最敏锐的莫过于民营企业。“刚才高平市经贸局的领导还打电话,问企业最近运行中有什么困难没有。”记者在融高太阳能公司采访时,总经理侯金龙对记者说,现在去政府部门办事不但门好进了,脸好看了,效率也高了。

“工作作风明显改变,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这是近年来很多民营企业家共同感触。而这主动服务的背后,是政府率先自我改革,不缺位、不越位,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

积极搭建各类平台

尽管硕果累累,但全市民营经济远非“满园春色”。缺地、缺钱、缺人才,技术跟不上,融资条件高、发展平台不优等问题,仍然是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几大“羁绊”。

“十二五”期间,为解决发展平台不优的问题,我市将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按照“设施完善、功能配套、资源共享、产业循环、服务优质、生态良好”的建设理念,下大力气加以推进。目前,晋城经济开发区、泽州巴公装备制造园、阳城安阳陶瓷工业园、泽州南村铸造工业园、高平马村工业园区等在壮大民营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了一大批民间投资项目的落地开花,推动了民营经济上档升级,优化了全市经济产业结构。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各县(市、区)的区位、交通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外包物流、“互联网+ ”等先进物流模式,先后建成了豪德物流园区二期项目、兰花国际物流园区、红星国际广场、月星家居等商贸物流中心,带动了民营经济乃至全市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此外,各县(市、区)建立的创业孵化基地和电商产业园区,更是激发了“双创”热潮。今年初成立的阳城县电商产业园按照线上线下同步走的原则,积极为互联网企业提供检验、品牌、包装、仓储、配送一条龙服务,形成了“客户—电商—厂家”三重架构,推动了电商企业集聚发展,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众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搭建了发展平台。走进米粒儿创业孵化基地的众创空间,让人眼前一亮,宽敞、时尚,每一个功能区的设计都独具匠心。“我们公司的最大特色就是众创空间,很多创业者直接背个电脑就来到了众创,借着这儿的人力物力,把事业干得风生水起。”基地负责人冯玉琴告诉记者。目前,米粒儿租用的6层办公楼已全部驻满,入驻企业达100多家。

冯玉琴说,作为创业基地来说,一方面是为入驻的企业提供环境和服务,另一方面就是在入驻企业中寻找有潜力的项目,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其做大做强,真正孵化成有实力的公司。

“创业孵化基地的蓬勃发展,避免了中小企业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状况,实现了资源共享,降低了企业成本,提升了企业竞争实力。”市中小企业局局长王建辉说。目前,我市已有各类创业孵化平台39个,入驻实体3300余个,带动就业1.2万人。

“在单个企业没有能力同时整合所有要素,政府又不可能包打天下的情况下,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整合中介、中介服务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孟高峰说,“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累计投入1583万元,建成了以市综合平台为龙头,金融、人才、互联网3个专业应用平台和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产业2个特色产业平台为两翼,86家小微企业服务站和95家服务联盟单位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包括金融、人才、技术、法律、财税等九大类“一站式”专业服务,打通了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仅去年全市服务体系提供服务123项,组织开展服务活动508次,服务中小企业9573家,为企业和创业者减免相关费用3037.7万元,减免率达50%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与上海市研发服务平台共建的“科技服务驿站”,让中小企业实现了与上海最前沿科技团队的直接对接,帮助企业解决了不少难题。孟高峰介绍说,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从事科技公共服务的专业机构,旗下汇聚了包括71所高等院校、4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万余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可以为企业提供从研发设计、工艺开发、检验检测等周到贴心服务。双方通过“科技服务驿站”建立了远程会商机制,市中小企业局定期收集我市民营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然后通过平台发送给对方,由专家解答。目前已有东方实业、兴达铸件、富基新材料、康立生药业等企业通过该平台寻求技术帮助,在上海专家的支持下,顺利解决了中药片制剂防潮、超长寿命蜂窝陶瓷蓄热体研制、黄芩提取环保公益——污水处理等技术重点难题,大大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效益。

“有了这个平台,相当于我们背后有了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让我市的中小企业更方便地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行业信息,对企业发展帮助很大。”孟高峰说。

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加之环境的优化、服务的跟进以及各个平台的搭建,使全市民营经济正展示出空前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晋城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标签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