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对赵树理的作品“不以为然”?

[导读] 赵树理的文学地位该如何评价?你说他简单吧,他的故事又很吸引人,你说他追求通俗吧,他的语言又很有美感,而且自成一家。你说他是文学作品吧,它的政治色彩又很浓。你说他图解时代吧,他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生动鲜活的生命力强的人物形象。

我陪着赵树理的外孙赵晓阳走进赵树理的故居,他是从郑州来蔚迟村看他妈妈的。他妈妈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广建,赵树理唯一的女儿,也是赵树理最娇惯溺爱的孩子。母子的见面相当平淡,赵晓阳和他的舅妈说些家常理短的话,妈妈只是在和他的妻子——《莽原》杂志的一个编辑寒暄。对于我们来说,这里是一个著名作家的故居,对他们来说是回家。我和赵晓阳认识十几年了,他很喜欢喝酒,每喝必醉,但是对女儿妞妞百依百顺,既当爹又当娘的很是称职。我第一次见他是在北岳文艺出版社,他退休前在那当编辑。当潞潞介绍他是赵树理的外孙,我很是肃然起敬,可是他摆摆手:不要提这个,没有关系……我和他稍微熟悉一点后,谈起赵树理,他又摆摆手:不要提这个……潞潞对我说,晓阳对他姥爷很不以为然……说真的我有点惊讶:赵树理可是大作家啊!后来慢慢发现,他真的不认为赵树理的作品有多好。我以为他是离得太近,又是亲亲的外孙,但后来证实,他确实不是装的或者假谦虚,这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想,赵树理的作品都是写农村的,晓阳生在城市,是不是对农村生活不了解,所以有隔膜。但是,我后来知道,晓阳插队就在离蔚迟村不远的端氏镇苏庄村,生他养他姥爷的这片土地,他不可能不了解农村。今年,一位文友重读了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话》,这些都是赵树理的代表作,他对我大发感慨:赵树理的作品现在不能看!太简单了!我说不对,赵树理是语言大师,晋东南的风俗民情写得也很到位。他说不能和老舍比,文学性差一些……语言还可以。

我最早看赵树理的作品好像是《三里湾》,后来是上大学的时候买了一本选集,里面有《催粮差》《锻炼锻炼》《田寡妇看瓜》《刘二与王继圣》《实干家潘永福》,我当时觉得他写农村生活写得真好。大概是十年前赵树理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看了《灵泉洞》,当时读的目的是旅游,想去阳城看看这个洞,结果小说的故事把我吸引住了,我还是觉得赵树理是个讲故事能手,尤其是他的语言那么质朴,平白如话,可是又富有诗意。我喜欢有诗意的语言,这也是我判断一部作品的标准之一。按理说,《灵泉洞》并不是赵树理最好的作品,但它的故事性也许是比较强的,他的语言的节奏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得很好,可惜的是没有写完。

行文至此,问题出来了,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他的作品?赵树理的文学地位该如何评价?你说他简单吧,他的故事又很吸引人,你说他追求通俗吧,他的语言又很有美感,而且自成一家。你说他是文学作品吧,它的政治色彩又很浓。你说他图解时代吧,他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生动鲜活的生命力强的人物形象。同时代的作家,没有谁的作品比赵树理的作品影响力大,他的《三里湾》第一次印了十万册,后来一直加印,当代作家好像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前后印了一百万册,赵树理的《三里湾》也差不多,绝对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不管我们如何评价他,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给他塑了像,山西的最高文学奖以赵树理命名。这些又都是对他的肯定。我们所疑惑的不是他的作品的影响力,不是他的文学史地位,而是从今天来看,他的作品能否经得起考验,也就是他的文学价值的永恒的问题。

没有争议的是,赵树理是一个革命作家,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成名作品《小二黑结婚》出来的时候,正好是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又特别吻合讲话精神的作品。《小二黑结婚》可以说生逢其时,一炮打响,赵树理也因此而受到关注。接下来《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巩固和加强了他的影响,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我的理解,赵树理不能说是看了讲话才写出了《小二黑结婚》,这是简单化的看法,是这部作品的气质风格恰好吻合了讲话所倡导的理念。换句话说,赵树理的理念恰好吻合讲话的精神,这是一个历史的吻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回到当时的背景下,尤其是北方的农村,当时生产力非常落后(一直到解放后),农民的文化水平非常低,文盲半文盲遍地都是,好多人包括跟共产党打天下的人,都是解放后扫的盲学的文化,那时候中国北方民间说书盛行,大多数人靠看戏掌握历史文化知识,这是一个历史背景,也是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强调文艺“为什么人”的原因,也是赵树理写作一贯强调通俗化的原因,彭德怀的评价很准确:“像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作品还不多见”,就是说这篇小说写的通俗易懂,很接地气。不通俗,大多数人就看不懂。看不懂,文艺如何为革命服务?所以,讲话要解决的问题是文艺如何为革命服务的问题,这个精神一直影响到了文革,只不过成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走向了极端。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个政治场,文人的出路就是科举、做官,学而优则仕,独立意义上的文人非常稀缺,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是个落第秀才,写《红楼梦》的曹雪芹是个落魄公子,这部伟大的作品到现在也弄不明白作者是谁,可怜巴巴的现在还在研究,因为什么?作者不敢署名,怕满门抄斩,明清两代的文字狱很可怕,这文化上黑暗的五百多年民族的文化水平空前降低,文盲半文盲遍地都是,一直到抗战,这就是赵树理作品诞生的合理性。我强调中国北方,就是说相对而言北方比南方文化水平更低。赵树理说,他的作品要念给老百姓听,像评书一样能听懂,他甚至说“我的作品是通俗读物”。《三里湾》出版的时候,他选择了价格最便宜的出版社——通俗读物出版社,就是考虑让更多的农民买得起看得到。通俗化大众化在赵树理看来,远比文学性和高雅更重要,这也是赵树理一直热衷于通俗文学以至于担任《说说唱唱》的主编,对曲艺一往情深。当时的政治气候又是比较排斥文学性和高雅艺术的,文学作品越土越实越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树理的作品还是保留了较高的文学价值,他也成为一个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大师,上个世纪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尤其是有文化的人有几个没有读过赵树理的作品?《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在谈他的文学之路时说:上中学看的第一本小说就是《三里湾》,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启蒙读物。反回头来看,这个时期,经得起考验的也就是赵树理、柳青和孙犁,现在看来是孙犁的作品美学价值更高一些。但他是从文学的角度讲,赵树理的“中间人物论”在当时是一个突破,这也是他的作品超越时代的地方,也是他后来受到批判和遭受非人批斗的主要原因。赵树理从农村现实和一个文学家的角度,敏锐地发现人其实不能简单地分为革命和反革命两种人,人性其实是很复杂的。

正如前面所讲到的,赵树理是一个革命作家。他是家乡沁水第一个共产党员,晋城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虽然在太原一度脱党),这个不折不扣的共产党员,一直在革命队伍里从事宣传工作,我们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赵树理首先是一个革命者,然后才是一个作家。不清楚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理解赵树理和他的作品,在他看来,他的作品是他革命的一部分,他写作是革命工作。赵树理的作品大多是为“当前工作”服务的,他的作品甚至被指定为解放区干部工作必读书或必读材料。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恒元及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政权的改造和减租减息开展的斗争,被指定为整风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材料。《地板》是赵树理第一次在太行文联的刊物《文艺杂志》上发表的小说,被看作是当时文艺圈里人对他的认可。“地板”,即“土地的面积”。借一个因灾荒饿死了佃户而破了产的地主王老四的故事,来说明粮食是劳动力换的,不是“地板”换的。这篇小说成了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书。《两个世界》是赵树理惟一的一部多幕话剧,描写太行山区某村庄由敌占区变为解放区的变化,是一部为配合拥军活动服务的宣传作品。赵树理的研究者发现,《刘二与王继圣》是赵树理惟一的一篇富有自传性而与“当前的工作”无关的小说。

每个作家都有最辉煌的时期,赵树理也不例外。从1943年的《小二黑结婚》一炮打响,到1948年发表小说《邪不压正》,赵树理登上了一生的顶峰。这一时期,作为革命者和作家的赵树理高度统一,可以说如鱼得水,个人的作用和地位也达到了顶峰。连外国记者都发现,在解放区,除了毛泽东和朱德,赵树理就是最有名的人物。1947年,在晋冀鲁豫中央局一次开了两个多月的土地会议上,作家赵树理第一次坐上了主席台。

用今天的话说,1947年是“赵树理年”。这一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根据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的指示,举行了一次为期半个月的文艺座谈会,专门讨论赵树理的创作,会上提出了“赵树理的方向”。据当时的《人民日报》报道,“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实事求是地研究作品,并参考郭沫若、茅盾、周扬等对赵树理创作的评论及赵树理创作过程、创作方法的自述,反复热烈讨论。”主持文联日常工作的副理事长陈荒煤作了题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总结发言:“我们觉得,应该把赵树理同志的方向提出来,作为我们的旗帜,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看齐!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斗争,我们就必须更好地学习赵树理同志!大家向赵树理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吧!”

请注意陈荒煤的话——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斗争,我们就必须更好地学习赵树理同志!

但是,赵树理在这个高峰上仅仅站了一年。1948年赵树理遭遇文学生涯的第一个低谷,《邪不压正》是他第一次受到猛烈批评的小说,在这之前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人们的推崇,新中国成立后除了《登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批评,赵树理始终处于“痛并快乐着”的状态,他快乐的是革命的胜利,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当家做主,痛的是作为一个作家,却不能再为时代“火热的生活”服务。

《邪不压正》受到批评,1950年又因为小说《金锁》一再检讨,赵树理意识到了自己与时代的差距,也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锻炼锻炼”》就是他试着歌颂的作品,但他又在歌颂的同时写了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忍不住又批判农村中的坏干部。赵树理受到越来越厉害的指责和批判,打着革命文艺旗号的左倾思潮,开始革赵树理这个革命文艺家的命,老舍 、茅盾、王西彦等作家一再为赵树理的作品辩护,但“不合时宜”的赵树理,终究无法改变最终在劫难逃的悲剧命运。

从这个意义上讲,《邪不压正》《金锁》《“锻炼锻炼”》等当时受到批评的作品,恰恰文学的价值超过了《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话》这些为“当前工作”服务的作品。而且《“锻炼锻炼”》等也是赵树理诚心诚意为“当前工作”服务的作品,可是此一时彼一时,赵树理还是那个赵树理,现在为啥就踩不对节拍了呢?

这个值得我们深思。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