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感悟】回晋城过年

[导读] 三十年前要回趟晋城还是件难事。那时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新式大巴,远途的人要在拥挤的绿皮车厢里挨上很长时间,一站一站品味近乡的心情。

◇任凯  三十年前要回趟晋城还是件难事。那时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新式大巴,远途的人要在拥挤的绿皮车厢里挨上很长时间,一站一站品味近乡的心情。等到终于跟随大堆的人群,从并不宽敞的车站通道疾步向外走,忽然间扑啦啦的一阵风迎面吹过来,悬着的心打个激灵,随即稳稳地落了地,全方位地舒展开。忍不住要告诉自己,回家过年了。

父亲、母亲和家里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着,厨房里炭火旺旺地烧着,火苗透着热烈、灵动的蓝光。炉台上摆着几口黑铁锅,厚薄大小不等,各有各的用法和安排。这时的美食要比夏天丰富得多,却不仅是因为过年,更关键是很多食材只在这时才有、只在这时才好吃。秋天从南太行山上收来的小米、豆子,沁河、丹河河滩边种出的麦子、红薯,经过百多日的捂藏,到年前会有不为外地人所知的饱满和醇厚。乡间的甜饭、和子饭,要把能相容的食材都混合到一起,慢慢地炖煮出鲜亮可人的颜色,一成火候更有着一成味道。平时操持起来太费工夫的传统大菜,诸如木耳疙背、炸牛肉丸、各种面食油食等等,趁着过年,都要全心全意地自家做出来。

拜年是过年最重要的大事。见到分别已久的长辈,问候一下起居饮食、报告一下成长变化总嫌不够,要磕上个头心里才安稳,才觉得不是走过场。孩子们也跟着磕头,这是无形的教化,在他们幼小而纯真的心灵中,过年不再是好吃好喝那么简单。小辈的亲戚到家里来拜年,必须要吃两顿饭。一顿是管饱,用拿手的好饭垫足底儿,一顿就是喝酒。刚吃完正餐不久,又会摆上盘子碟子重新坐到一起。这样安排有很大的合理性,饭后喝酒的节奏比较慢,白酒也不那么伤人。晋城人被称道能喝、爱喝、会玩、爱玩,酒文化声名远播,想来与过年这顿饭后酒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了这顿酒,家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在殷勤相劝中,大家自然会打开话匣子,把一年来心底里藏着的话抖得干干净净,落个轻松自在、和睦和谐。

晋城的农村几乎村村有古庙、有戏台,古韵悠长。每逢大年初一,父亲总要带着我们到熟悉的古镇、古庙里走走,这里是文化气场最强烈的地方。父亲常常会指着一棵古槐、一座雕像、一块石碑,非常认真、非常细致地再讲起炎帝为民尝百草、孔子回车、陈廷敬编纂康熙字典等等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或者只是某位乡贤的一段传闻轶事。说者有心,听者有意,每听一遍,就多一些不同的感受。有时不免把自己对历史和古人的理解端出来,正在读书的孩子们也会乘机加入,他们的视野更宽、思路更活、反应更快,但与这千百年来的传统并不相悖,旧事新论、小事大论,妙语连珠、欢笑不断。与大都市的博物馆相比,这里的文化是最鲜活的。

从到家的那一刻起,同学们问候的电话就未曾断过,大家总想约个时间见见面、叙叙旧。一次,我有意藏在家中想静心读一本煌煌大书,再三借故推辞,不料同学们相约主动登门,方知却之不恭。及至年龄渐长,大家承担的责任重了,很多人在节日期间还要坚守岗位。从远方归来,自己给他们带回的最大礼物就是当面送上一个祝福。看似简单寻常,却会令人感到亲切。

现如今,虽然晋城的高铁、机场还在建设,但交通条件早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即便如此,对于一年忙到头的很多远方人来说,回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是紧着盘算、计划着,就到了过年。当腊月一天天深入时,不管在哪里,不管有多远,心里都会响起一个声音,且把排了又排的旅游攻略放下,走吧,回晋城过年。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